有機茶的正確概念──有機茶一定是好茶?

有機茶不施化肥,茶菁內含物質中可使茶湯甘甜的胺基酸較少

苦澀的多酚較多,因此製程更需要完整

才能將苦澀化為甘甜,製成真正的好茶。

 

食品安全是當前社會的重要議題,標榜自己是有機種植、有機養殖的動植物產品比比皆是,似乎只要加上有機二字,就能為銷售鍍上一層保障。茶葉也不例外,有機茶是目前茶市場上的當紅炸子雞,不少品牌的茶葉都標榜產地履歷,種植過程透明,讓消費者可以買得安心。

不過多數追求有機概念茶的消費者往往忽略了一點,茶葉有別於其他種類農產品,除了茶葉新梢的生長發育和採收兩階段,採收後的茶菁還得在適當的天候條件下,進行一系列的加工,才能決定品質的優劣。

 

更不適合嫩採的有機茶

農作物的有機栽培,從土地的使用、土壤品質、灌溉水質、種苗、雜草控制、肥培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作業標準。從事有機栽培是十分辛苦的工作,投入成本往往與獲益不成比例,這也是商品售價居高不下的原因。

消費者願意負擔較高的售價來購買有機栽培茶的動機,不外乎是為了能飲用更安全、對身體更健康也更無負擔的茶。但費盡心力種植出來的茶葉,如果不明白它的特性,沒有採取適合有機茶的製作方式,不僅浪費了茶農的苦心,喝了還可能傷胃。

有機栽培的茶樹,不像慣行農法施用大量的化學肥料,因此茶葉新梢所含可使茶湯甘甜的胺基酸比例相對較少,苦澀的多酚類物質比例相對較多。因此有機栽培茶不適合嫩採,因為嫩採有機茶菁製作出的茶湯滋味更為苦澀,而且稚嫩的茶菁香氣物質含量少,香味低淡。其實,不論茶樹的栽培過程是否有機,最終在加工階段,還是得要求適當的發酵程度,才能讓消費者喝到甘醇、低刺激性的茶湯。

台灣茶在五、六十年前的外銷時代,茶園管理不使用農藥,也沒有肥料可以施用,當時的慣行農法其實就是有機栽培,且烏龍茶的製作發酵度高,滋味與香氣並重,就是這種傳統的「有機茶」,為台灣茶在歐美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近年來茶葉生產及消費意識都有所提升,除了期待茶園回到過去自然有機的栽培方式,在茶葉製作的觀念上也該呼應有機栽培茶葉的特性,回歸傳統,製作發酵度高,喝了不傷腸胃的茶湯。這種模式不僅可幫助有機茶園永續經營,喝有機茶的消費者也能真正因為喝有機茶而在身心獲得滿足,不必為了喝有機茶而忍受苦澀的茶湯和腸胃的不適。

 

是不是有機不能光憑標章

有些消費者不相信所謂的有機栽培,但相信數字會說話,覺得只要農藥殘留量符合世界潮流規範就可以安心飲用。於是許多茶商便拿「農藥殘留檢驗報告」作為行銷工具,以取信消費者。

現行各個檢驗公司所提供的農藥殘留檢測服務,都是由送測者自行取樣約一百公克,檢驗單位再從送檢樣本中取少量樣本進行實驗分析,剩餘的樣本由檢

驗單位留存,得出來的結果。嚴格來說,除非由買方親自抽樣與封裝,否則這份報告書只針對區區一百公克的「送檢樣本」具有效力。其實,農藥殘留檢驗原是茶農與茶商針對自己所生產與販售的茶葉品質做自主管理的工具,但現在卻成了茶農與茶商主要的行銷手段,真的是本末倒置。

所以,就像其他標榜有機的蔬菜及農產品,消費者也要親自走訪產地才能眼見為憑一樣,想真正買到安心安全的好茶,不能光只相信有機憑證,一定要親自走訪茶山,瞭解茶農種植與製作的方式,才有可能買到真正的有機好茶。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