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老茶──陳香醇厚?還是火氣十足?

茶葉只要放隔年就可以算是陳年茶。香氣可能由花香轉成果香、乾果香、甚至出現酒香

湯色則由金黄轉成蜜黄、琥珀、猪肝紅

滋味由新鲜清爽轉成濃稠滑口柔順,或者帶有生津的酸勁

這都是好的老茶應有的表現。

 

最近市面上又開始流行起老茶,但什麼是老茶?存放多少年以上的才算老茶?老茶又有哪些種類呢?

一般人多以為老茶動輒要存放十年、八年才算老茶,其實只要今年春茶放到隔年後再出售,就算是陳年茶了。茶會因儲存的方式產生變化,就半發酵茶而言,成熟度愈高、發酵度愈高、焙火程度愈高,變化愈慢、愈少,反之則變化愈快、愈大;存放茶葉的環境溫濕度亦有關係,溫濕度愈高變化愈快,反之則較慢。

此外,光線照射也會影響茶葉變化。傳統老茶莊會將茶葉置入玻璃瓶內展示,茶葉經光線照射很快就發生變化,會產生一種「日臊味」。茶葉經儲存後,會漸漸轉化,速度與前述的諸項因素密切相關,即使同一種茶樣,因儲存年份不同,香氣滋味也會隨時間而有不同表現。

 

茶葉越陳越香的條件

茶葉經陳放後,香氣可能由花香漸漸轉成果香、乾果香,甚至出現酒香;湯色則由蜜黃轉成金黃、琥珀、豬肝紅;滋味由新鮮清爽轉成濃稠滑口柔順,或者帶有生津的酸勁,這都是好的老茶應有的表現。能擁有這些特徵的老茶,一般製作時都是輕到中焙火的茶葉。

含水量過高的茶葉,存放後香氣會有明顯的陳味甚至霉味,湯色也混濁暗褐不帶油光,滋味儘管苦澀度已較新茶略低,但不爽口,茶味也淡薄。若原材料製造時就已焙得過火形成碳化,經存放後,火味、焦味依然濃厚,且湯色黑褐,初入口會因焦糖化而有甜味,但細細品嘗後茶味必然淡澀鎖喉。這種茶的外觀如木炭般烏黑油亮,即使沖泡數次,葉底仍難以舒展。

其實老茶可用老人來比喻。有些老人經歷數十載寒暑歷練,處事圓融、骨健爽朗、和藹可親;有些則性格乖僻、體弱多病、長年臥床。對照茶葉,第二種老茶即是製程上有瑕疵,存放後只能變差。某些老人到老扔然脾氣暴躁,看什麼都不順眼,這就如同以不適合的品種來製造半發酵茶,怎麼做都沒有半發酵茶應有的豐富多元香味。但總體來說,只要經過存放,「茶性」還是會變柔,端視原料優劣、焙火與存放條件,而有程度不一的表現。

買老茶要先瞭解台灣茶業發展

如想購買老茶,瞭解台灣茶業的發展也是重要的背景知識。台灣茶葉的採製方式隨時代而有不同要求。一九八〇年代前後台灣茶葉的製作是以凍頂茶為指標,當時採收的春、冬茶,以成熟對口葉為標準;加上當時茶園面積小、產量低,茶農捨不得嫩採,且製茶機械不發達,於是凍頂茶的外觀呈現半球乃至如蝦的捲曲,條索則為螺旋狀。但如果外形緊結如豆、又是嫩採,賣方說是「八〇年代老茶」,就必需好好思考其真實性了!台灣茶的製作,是隨著茶葉整型機械進步,嫩採觀念的擴展,茶葉才漸漸變得外觀緊結,火(焦)味也愈來愈明顯。

文山包種茶的外型,至今幾乎可說沒有變化,但採製觀念則明顯隨時代不同。早期採成熟對口葉,近年來染上貪嫩的惡習,茶菁偏嫩即採。若同樣經過存放,就滋味來說,以前的會比現在製作的醇厚許多。此外,以前包種茶炒菁足夠,現在則常有炒不熟的毛病,茶湯混濁,這也是我們鑑別包種老茶的一項依據。

 

是老茶還是老火茶?

市面上還有一種仿老茶,也可稱之「老火茶」。過去的包裝容器不發達,常以陶甕、醃缸、木箱等容器來裝茶,但因為這些器具的密封度不高,所以茶葉必須每一兩年就重新焙火以防潮防霉,加上早年又是以炭火烘焙,稍有不慎即產生煙焦味。為了加速火味退散,這種茶也只有放入透氣性好的醃缸才會好喝。

因為有這樣的歷史背景,使一般人產生老茶必然火味十足的錯誤印象。不過放入醃缸、反覆炭火烘焙都是半世紀前的做法了;近三十年來,包裝材料進步迅速,可以有效阻隔濕氣,焙乾的茶葉毋須每年或隔一兩年覆火,只需時間醞釀,陳放變化出來的口感更加豐富。但嫩採惡風遍吹全台後,偏嫩的茶葉不堪火力,常焙容易出現火焦味,但因為一般人不清楚時代更迭造成的改變,讓有心人利用此一誤解,取現在的材料高溫焙熟,或在焙火過程中噴果汁、糖水烘焙,藉糖分經高溫的焦糖化,讓茶葉外觀烏黑油亮,茶湯帶甜。這種茶湯色暗褐,初嘗香甜,但多嘗幾口即發現,茶味淡薄、粗澀不滑,加工的鑿痕原形畢露。好的老茶,湯色應呈琥珀色或豬肝紅,明亮清澈帶有油光,具濃稠感。換作是以高溫猛焙使呈火味的茶,外觀常是結實細小,沖泡數次依然難以舒展,滋味淡薄或者苦澀,僅有火焦味而無茶味,這就是仿老茶的「老火茶」。這類的仿老茶目前在市場上相當普遍,有些價格更是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