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買茶

茶業之為台灣現代開發史最璀璨的一頁,早已為人淡忘

茶之為世人最常喝的飲料,也為我們所不察;而烏龍之為台灣「國飲」,又有多少人能說得清幾分!

你喝烏龍茶嗎?你都喝些什麼茶?

文山包種、凍頂烏龍、東方美人,還是新近崛起的「高山鐵觀音」?

你愛高山氣、還是焙火香?

有人說「春茶作香,冬茶作水」一杯在手

不覺就哼起來說:「香秀水幼,味清旗名」!

 

望聞問切、開湯沖泡,買茶每一步驟都有其訣竅,選對茶行,找對步驟,才能讓你成為懂得買茶的行家。

 

閩南話「來去」,前一個字是「發語詞」,表示發動那個隨後的動作,在這裡不算數的,整個來說,這個詞就只是「去」的意思而已。所謂「去買茶」,是去茶山或茶行,向茶農、精製廠或大中小盤經銷商買茶,而不是等人「來」你府上,把茶推銷給你。那些推銷者,賣的多半不是茶,而是「面子」。也有些面子是做給自己的,大爺有錢,只喝一斤好幾萬的特等獎比賽茶。這樣的豪客,其面子蒙受茶葉罐子上的「封條」所「加持」,令人肅然起敬,可惜我們尋常百姓難以聞問。我們只能規規矩矩的,從荷包裡掏出有限的預算,向專業種茶、製茶、賣茶的人家去問訊。至於怎麼出手呢?不外乎望聞問切、開湯沖泡。箇中訣竅,且讓我們一一檢視。

 

審視茶乾的三個步驟

其他,外型。味開湯之前的茶乾,一般未受專業訓練的消費者,很難深入地判斷優劣,幸好也有人單單看一眼就出手的。不過還是要先看,把茶乾捧在手上,對著明亮的光線檢視。無論條型或球型茶,顏色應鮮活,有砂綠白霜,像青蛙皮那樣才好;注意是否隱存紅邊,紅邊是發酵是度的訊號。

冬茶顏色翠綠,春茶則墨綠,可略辨別產季。如果茶乾灰暗枯黃,當然免了;最要注意的是那些顆粒微小,油亮如珠,白梗綠葉猶存者,那是萎凋不足的嫩芽典型的外貌,這茶泡起來帶菁味,稍微浸泡就流於苦澀傷胃。

檢視茶乾的同時,還要注意「手感」。球型茶手握柔軟,是乾燥不足,當然不足取;拿在手上抖動要覺得有點份量,太輕者滋味淡薄,太重者易苦澀。條型包種茶,如果葉尖有刺手感,是茶菁太嫩,或退菁不足,造成「積水」的跡象,喝起來會苦澀。

再把茶乾捧著,埋頭貼緊著聞,連續深吸三次。如果香氣持續,甚至愈來愈強勁,便是好茶;較「次」者,吸第二口氣時,就會露出馬腳,或者顯不出香氣,甚至流出菁氣和雜味,當然就不要了。

 

小撮茶葉白磁沖泡

其次,開湯沖泡,這是是茶最要緊的步驟。

賣家通常抓一大把茶葉,把小茶壺塞得滿滿,這時要眼明手快的制止。「啊,老闆,你的茶那麼好,只要一小撮就很好喝;不要放那麼多,我們會不好意思。」我們只要一只磁杯,3公克茶葉,對150c.c.滾燙的開水就夠了。

不要急著喝,且等五分鐘。然後向老闆借支小湯匙,撥開茶葉,看湯色如何,如果混濁,就是炒菁不足;淡薄,則因嫩採和發酵不足;若炒得過火,葉片焦黃碎裂,同樣不足取。好茶的茶湯,湯色明亮濃稠,隨品種和製程不同,由淡黃、蜜黃,到金黃,都顯得鮮豔可愛。

把湯匙拿起來聞,注意不要有草菁味,即使茶湯冷卻,一股香氣依然緊咬湯匙不放;把茶湯舀進杯子裡喝,仔細分辨老闆提醒你注意的「清香」,是不是萎凋不足的草菁味。草菁味是當前烏龍茶製程不夠嚴謹所造成的,有草菁味的茶,一旦增大投葉量,再稍加久浸,必然流於苦澀,湯色馬上變深。

買茶的時候,做上述的動作,茶行大概就不會把你當作「盤仔」。總之要明白告訴老闆,不要多投葉、少量水、快倒茶;相反的,要求他用磁杯、少投葉、多沖水、長浸泡。這一來,茶葉的優缺點便充分呈現,一覽無遺矣。

 

熟記各品種、製程、產季的區別

茶葉又因品種、製程,和產季的區別,而有不同的表現。包種茶多以青心烏龍製成,重視香氣的清純;烏龍則應香與味並陳。青心烏龍會呈現蘭花、桂花特殊的品種香──「種仔旗」;金萱有桂花香,上品更有股牛奶糖香;翠玉則表現出玉蘭花香;正欉鐵觀音自有其獨有的「觀音韻」,並流露出熟果香氣,聞起來像成熟的「土菝仔」;至於白毫烏龍,當以蜂蜜香和特殊的「蝝仔香」為極品。更為細緻的口感,還能區別高山氣、春茶和「冬仔氣」,那就需不惜工本,訪投名師才能學到家了。無論如何,茶湯都應表現甘醇而富喉韻;白毫更需滑口;湯色不分深淺,一定要明亮澄澈而油亮。

 

應挑有烘焙、拚配功力的茶行購茶

目前茶行業者,功力高下有別。如果不讓你如此這般的試茶,建議你不要匆促購買,或者選幾種茶各買一兩,回家去試。一般茶行都以一斤八百元和一千六百元兩種價格作為指標茶,每兩就是五十和一百元,挑這種兩茶回去試喝,多少可以知道店家的水準了。目前全台茶區,都有品種窄化的現象;而流行風尚,更使選種愈來愈趨集中。茶行老闆若推薦高山茶,售價卻很「大眾化」,像接近某茶區的路邊,掛著的兩副招牌,其一寫著「純蜂蜜,不純殺頭」;其二則是「高山茶三斤一千元」。前者怵目驚心,後者荒唐可笑,由後者之為謊言,可以推論前者難以為真。客倌千萬不要上當,買他的茶,對不起自己的荷包腸胃;若買他的蜂蜜,恐怕就入你於罪了。

此外,很多茶行不分品種,只分價錢;老闆本身只做分裝,沒有鑑識能力,這些狀況,看店裡的「傢俬」就知道了。老式的茶行,原先多是精製茶廠,年長的老闆娘和茶師,掛著老花眼鏡坐在店門口揀枝,店裡頭聞得到焙茶的香氣。這樣的老店,有揀剔、烘焙和拚配的功力,能大量進貨,並長期供應品質穩定的茶。經營茶行應像餐廳一樣,買進材料,洗切蒸煮之後端出來敬客;若是小茶店,向茶農論斤買,自家做小包裝論兩來賣,等於零售青菜攤子,大可過門不入。也有人反其道而行,賣些過度「商業化」的「高科技」烏龍茶。他們的茶罐一開,甜香撲鼻而來,濃得彷彿化不開。這時你就知道,那是添加人工甘味的效果。你要加味,市場上有的是各種花茶和果香,但都有清楚標示。如果不清不楚,想要矇混過關,顯然就是低俗的騙局,不值得消費者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