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黃花矣――桃園縣

外銷茶區轉變為產製低價內銷茶,為開出一條生路,各鄉鎮均推出自命品牌的茶品,並與休閒產業結合。

區內有台灣唯一的煎茶工廠。

  桃園縣曾經是盛極一時的外銷茶區重鎮,出產紅茶、煎茶、槍仔茶(註*)。茶園遍布龜山、蘆竹、龍潭、大溪、復興、楊梅、平鎮等地。擁有十多甲茶園的茶業改良場,自日本時代以來,一直設在楊梅鎮的埔心里,是育種和技術研究的官方單位。

  走在桃園台地的紅土山坡上,仍然看得到茶園,只是面積和行情早已不復當年。

  一項不能帶來利潤的產業,必然面臨被剷除的命運。龍潭的茶園早已「改種」賺錢的「小人國」,龜山的部分,改種「長庚醫院」和「警官學校」,這些只是較為人知的例子。

  如今龍潭仍是台灣唯一的煎茶產區。煎茶是蒸菁綠茶,當年雲集數百家茶廠,主銷日本,如今只剩一兩家,年產量也不高。而日本已發展到年產量十萬噸,在台灣的日商百貨公司裡都買得到。不過龍潭仍有少量青心烏龍製的烏龍茶,經李登輝命名為「龍泉茶」。

  龜山茶區最盛時,城裡有條茶專路,可見繁榮之況。如今的壽山茶,也只聊備一格。蘆竹以蘆峰茶為名,是目前縣内最熱心推廣的茶區,自辦比賽,也在包裝和行銷上用些心思。大溪仍產所謂武嶺茶,但那裡是個觀光景點,為了因應遊客的需要,街上賣的還是號稱高山茶者居多。

  楊梅茶稱為「秀才茶」,是因為鎮上有一個村落,出了六個秀才,人稱「秀才窩」,茶改場設在那裡,除此之外,還有「楊昇高爾夫球場」。你當然想得出來,球場的草皮原來種的是什麼。

  北部橫貫公路上的復興鄉也有茶,茶園在拉拉山附近的水源保護區内。政府對保護區內的茶園和檳榔,有个「三不政策」:不輔導、不鼓勵、不取締。當地茶農自覺處境艱難,主動改行有機栽培,不噴藥、不施化肥,有朝一日或許翻身有望。

  桃園境内的茶園,因為地處都會附近,除了被大量剷除,改為遊樂場所之外,因為人口流向城市,僅剩的茶園都改為兼業經營。如果與休閒業結合,或許仍能製造些許利潤吧!

(註*外銷北非摩洛哥的「珠茶」。屬炒菁綠茶,外型緊結如珠,狀若散彈。英文俗名「Gun Powder Tea」。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