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烏龍?是茶類?品種?還是商品名?

「烏龍」是半發酵茶的統稱,只要按半發酵茶製程做出來的茶,通通是烏龍。烏龍也是一個茶樹品種名,台灣見的有青心烏龍和大葉烏龍。烏龍更常見的用法是當作商品名稱,當我們買茶時使用烏龍這個名詞時,要先確定所謂的「烏龍」,指的是一種統稱,還是品種?還是商品的名稱?

 

  烏龍茶,指的就是六大茶類中的青茶。

「烏龍」這個名詞的使用方式非常廣泛,它是所有半發酵茶的統稱,,有時代表的又可能是茶樹的品種名,或出現在包裝上的商品名,許多情況下都會讓人產生疑惑,甚至導致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糾紛。一種茶見的情況是,有人到阿里山旅遊,順手帶了一罐阿里山烏龍茶回家,結果回家一砲,懂茶的友人告知,這不是烏龍,是金萱。回頭向購茶的店家抗議,店家卻堅稱自己沒錯,茶確實是阿里山烏龍茶。孰是孰非?究竟該如何判斷?

 

烏龍是半發酵茶的統稱

其實烏龍是所有各式半發酵茶共同的代名詞,半發酵茶(或稱「部分發酵茶」、「青茶」)就是「烏龍茶」(Oolong Tea),正如同「紅茶」(Black Tea)之於全發酵茶,「綠茶」(Green Tea)之於不發酵茶,不管是中國的「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鳳凰單欉」,或台灣的「文山包種」、「凍頂烏龍」、「木柵鐵觀音」、「白毫烏龍」,均可劃歸於半發酵茶。也就是說,只要是符合半發酵茶萎凋、靜置、大浪、堆菁發酵、殺菁、揉捻、乾燥工序的,無論使用的茶樹品種為何,無論是否在製作工序細部上各有出入,使得成品各有名稱與風味,都可以稱為烏龍茶。

 

烏龍是茶樹的品種名

烏龍也是茶樹的品種名稱,在中國,茶樹名稱有烏龍二字的,有「軟枝烏龍」、「大葉烏龍」、「慢烏龍」、「紅骨烏龍」;在台灣,則有「大葉烏龍」、「青心烏龍」、「黃心烏龍」等品種。這些烏龍品種以種子繁殖(屬有性繁殖)所產出的下一代,也可說是烏龍,但在茶樹性狀上會有變異。

在凍頂,茶農稱青心烏龍此一品種為「烏龍」或「軟枝」;在坪林,茶農稱青心烏龍為「種仔」。青心烏龍種製作的烏龍茶,有近似蘭花與桂花的特殊香氣,品質公認為最佳,當地茶農稱為「種仔旗」,台灣市場也已青心烏龍價值較高。目前台灣的新興高山茶區,幾乎全是青心烏龍的天下。目前台灣主要產製烏龍茶的品種,除了青心烏龍,尚有四季春、金萱(台茶12號、二七仔)、翠玉(台茶13號、二九仔)、鐵觀音、青心大冇等。此外也還有許多適合製作烏龍茶的茶樹品種,如白文(台茶14號)、肉桂、水仙、奇蘭、佛手、武夷、黃金桂等等。不過在以青心烏龍為主流的台灣市場中,其餘茶樹品種的能見度相對就低很多了。

 

烏龍是茶的商品名稱

「烏龍」也是一種商品名稱,這也是一般人最常接觸到「烏龍」此名詞的形式。一般大眾最耳熟能詳以烏龍為名的商品,非「凍頂烏龍」莫屬了。

「凍頂烏龍」此一名稱的起源來自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凍頂巷,海拔約700公尺的凍頂台地上。這裡以生產與清香型文山包種茶特色不同,發酵程度較高,焙火較重的半發酵茶聞名,早年便與鄰近的鳳凰村、永隆村,共同打響了「凍頂烏龍」這塊招牌。但就因為凍頂烏龍在市場上大受歡迎,於是其他地區也開始跟著模仿製作同樣風味的茶,同樣掛上「凍頂烏龍」的茶葉,往往不是來自凍頂,可以是以名間的青心烏龍,或是阿里山的青心烏龍,甚至是以金萱、翠玉、四季春等製成。這樣同樣名為凍頂烏龍的商品,雖然因茶葉品種不同可能有些許風味差異的表現,但在製成上都屬於發酵程度較高、焙火較重的茶。現今「凍頂烏龍」的意義已非關產地與品種,倒比較接近特定類型香氣與滋味的呈現了。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鐵觀音」此一名詞的定義上。鐵觀音原指的是產在木柵山區以鐵觀音品種、鐵觀音的製程,做出有熟火香的茶才稱作鐵觀音。但因為在市場上大受歡迎,於是,也有人以金萱等不同的品種用鐵觀音的製法開始做茶,也稱為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從專指某種特定品種、作法的茶,變成一種專指某種製法的商品名。不過,在木柵地區,「正從鐵觀音」指的還是鐵觀音品種、鐵觀音工序所製作的鐵觀音茶。

但南投名間鄉松柏嶺所產的松柏長青茶又是另外一種情況。名間鄉常見於製作半發酵茶的品種有四季春、金萱、翠玉、青心烏龍(種仔)、武夷等。只要是出自名間鄉的松柏嶺,無論是哪種茶種製作出的商品,均可被稱作「松柏長青茶」(1975年由蔣經國先生命名)。雖都稱作「松柏長青茶」,但在不同的茶行分別購買的「松柏長青茶」,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滋味與香氣類型,這可能便是導因於茶樹品種與製造工藝的不同。

台灣近年來喝高山茶的風氣頗盛,「阿里山高山茶」、「梨山高山茶」或「杉林溪高山茶」等高山產區烏龍茶(大多為青心烏龍種製成的半發酵茶類),均以「產地」+「高山茶」的名號闖蕩江湖。高山茶既是一種商品名稱,那麼所使用的茶葉就不限於青心烏龍,或翠玉、四季春,而是各式各樣的包羅萬象的品種了。

同樣的現象也可能發生在號稱「阿里山烏龍」或「梨山烏龍」的商品上。市面上的「阿里山烏龍」有可能是以青心烏龍製成,也有可能是以金萱或其他品種製成,此處的烏龍泛指半發酵茶的意思。購買前先詢問店家販售的「烏龍」究竟是品種名還是泛指半發酵茶,才不會發生糾紛;倘若店家拍胸脯保證是「種仔」,但泡開茶湯就發現是「四季春」,若非人為疏失,那麼店家的專業能力或誠信就有待評估了。

至於梨山烏龍是不是真產於梨山?就如同凍頂烏龍不一定產自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凍頂巷,「梨山烏龍」的產地也可能來自鄰近梨山地區的翠巒、佳陽、環山。至於品質如何,則未必與產地相關。

 

烏龍茶名稱的今與昔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在早年台灣茶葉出口的時期,所謂的烏龍茶(Formosa Oolomg Tea),專指的是以重萎凋;重發酵做法製成的「番庄烏龍」,以及番庄烏龍的最高級品,「白毫烏龍」。反而為現今消費者所熟悉的「凍頂烏龍」與「文山包種」,因為採摘標準與製作方法上,均有別於番庄與白毫烏龍,於是在學術上特別區分,稱之為包種茶。

依外型不同,凍頂烏龍稱為「半球型包種茶」,鐵觀音稱為「球型包種茶」,而文山包種則為「條型包種茶」。但現今在市場上,「包種」已經普遍被認為僅指文山包種這樣的條型包種茶,烏龍也僅用於稱呼外型如凍頂烏龍的半球型包種茶。而真正在學術上稱為烏龍茶的白毫烏龍,則以「東方美人」(Oriental Beauty)知名,在半發酵茶的世界中獨領風騷。不過現在台灣的半球型包種茶,為了要接近市場主流的高山茶的形狀,不管是不是鐵觀音,幾乎都做成球型包種茶,半球形反而已經很少見了。

 

系統瞭解烏龍茶的世界

判斷茶葉品質的四個角度

選好茶,有系統性的脈絡可循,掌握茶葉的適製性、茶樹的生長環境、茶園的栽培管理,以及茶葉製作工藝四大面向,就能理解至茶背後的科學原理,輕鬆選好茶。

 

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包含:茶樹品種特性、茶園生態環境、茶農管理方式、茶葉製作加工(如:發酵、採摘等),以及儲存方式等。以上各項因素又環環相扣。例如殺菁不足,沖泡後的茶湯放置一段時間後容易變紅;或是施肥過多,茶芽易徒長,含水量高就不易製作,或泡茶後容易苦澀等,這些現象都有其背後相互影響的原因,必須理性地看待與討論。然而大部分從事茶藝教學、茶葉買賣的相關人士,往往以錯誤的觀念及角度來詮釋茶葉品質的形成,如「幼卡有底」、「高山氣強」等,將學理模糊化、神秘化,讓愛茶者對於茶藝的品質判斷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茫茫然無所適從,當然也無法學習與進步。

 

角度一:茶葉的適製性

學查,必須先從瞭解茶樹品種的適製性開始,不同品種的茶樹,先天因為內含物質的組成不同,有滋味與香氣的差異,所以適製的茶葉種類也有不同。茶葉中重要的內含物質包括多酚類、胺基酸、咖啡鹼、醣類與芳香物質等等,不同品種的茶樹所含內含物質比例不同。大葉種茶樹因畏具苦澀味的多元酚類含量高,多酚類菁發酵轉化後,會轉成苦澀度低的新形態多酚類,因此適合製作發酵程度高的紅茶;中葉種和小葉種茶樹的多元酚類含量比大葉種茶樹低,適合製作發酵度稍低的青茶(烏龍茶)或是不發酵的綠茶。不瞭解茶葉的適製性,一昧地追求主觀認定的香氣或滋味,便無法適當發揮茶葉的特質。好比以大葉種茶樹的夏季嫩芽葉製作綠茶,肯定苦澀不堪;以小葉種茶樹製作紅茶,香氣雖好滋味卻顯淡薄,皆為沒有運用茶種適製性製茶的緣故。

 

角度二:茶樹的生長環境

茶樹的生態環境:陽光、空氣、土壤、水分等,主導了茶葉內含物質組成的結果。其中,日照時間的長短、日照的強弱、氣溫、降雨與溼度等氣象條件,影響程度最重。而這些條件又受到茶園所在的緯度、海拔高度、地形、地勢、季節等因入左右。在台灣一片迷信產地的茶業市場來說,茶樹生長環境的各種生態條件被過分地簡化到指關心海拔高度,凡標榜「高山」即為好的迷思,從產地到消費市場皆不例外。

任何自然因子的變動,過與不及對茶樹的生長發育都是逆境。例如,高山的氣候條件適合種茶,卻有著非常不利製茶的天然條件。同時,高海拔茶區春季萌芽後,因為海拔高,反而容易產生霜害凍傷茶芽,對茶農而言是很大的損失。在高山的利弊不被正視,且缺乏全面評估的情況下,一昧追求高山的結果,讓許多茶農血本無歸,一般人喝到的也多是製作不精的高山茶。

 

角度三:茶園的栽培管理

透過不同的栽培管理,包含施肥、雜草管理、病蟲害防治、修剪策略、灌溉等措施,在於有的生態環境下,進一步改變茶葉的內含物質組成與產量;適當地使用有機質與無機鹽肥料,對於茶葉品質與產量的提升才有正面的助益。錯誤的肥料使用方式,長期下來不僅使土壤環境劣化,同時會導致茶樹提早衰敗,質與量逐年下降。且過度施肥的茶葉,含水量高,不利萎凋發酵,製作出來的茶湯菁味重,苦澀味異常強。大量施肥雖可使茶芽內胺基酸含量高,喝起來回甘迅速又強勁,但卻有肥料殘留過多的疑慮。有機栽培對人、土地及作物都是更為友善的對待方式,但因為進入的門檻極高,合理化施肥與用藥便成為茶農當下努力的課題。

近年來茶園的雜草管理,不同於以往使用殺草劑的方式,已朝向鼓勵草生栽培,對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性都有正面的效應。在缺乏雨水或灌溉設施的地區,可有效涵養水分;或在多雨的地區,可減少土壤的沖蝕流失。茶葉是茶樹的營養器官,採摘與修剪等同於移除茶樹光合作用的來源,適當地留養與修剪是延長茶樹經濟年限的重要策略,也是確保品質與產量維持高峰的因素之一。不同的茶園條件要輔以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獲得品質優異且安全的鮮葉原料。

 

角度四:製作工藝

但最重要是,茶葉終究是農產加工品,有了好的茶菁原料,還需要在合適的氣候條件下,透過製茶者的智慧與勞力,讓茶葉的香氣與滋味轉化。茶葉在不同成熟度時期採摘,表現出的內含物質組成比例不同,不發酵的綠茶、半發酵的烏龍茶(青茶),與全發酵的紅茶,都必須分別採摘不同成熟度的茶葉或茶芽,透過一連串的加工過程以獲得「毛茶」。製作工藝的掌握,可以說是茶葉品質構成的絕對關鍵,製茶人對加工做成中的各種變化需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及判斷力,因應各種不同的環境調整製茶流程,而不是公式化操作。

製成的毛茶透過撿梗、剔除簧片、焙火與拚配等精製作業,可使茶藝的香氣與滋味在近一步優化,並降低含水量使品質更為穩定。除了挑選製作優良的毛茶,精製作業是市區茶行的重點工作,這樣才能提供消費者穩定且優質的商品。

最後,茶葉在存放的過程中,若選擇存放的原料與方式得當,會轉化為有別於心茶的風味,如發酵度與乾燥度適當的半發酵茶類,陳放數年後會表現出類似楊桃乾的酸香和滋味,又為茶的香氣與滋味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從品種、產地、種植到製作,原因複雜且相互影響。但大多數的愛茶者缺乏系統理解的管道,只能透過媒體或銷售方獲得零星片斷的知識,而這些大量快速傳播的資訊,往往又與事實脫鉤。且銷售方作為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橋樑,卻沒足夠的專業知識教育消費者該如何識茶,還以外行指導內行,盲目要求生產端,導致市場亂象層出不窮。

茶不單純是農產品,而是一向歷經複雜程序的農產加工品,當茶樣置於碗底,開湯沖泡開來,你看的是門道還是看熱鬧呢?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