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鐵觀音──石門鐵觀音

日本時代的重要紅茶產區,現以紅茶種的「硬枝紅心」重火焙製,做成「石門鐵觀音」,具火味而無喉韻。

 一八六八年,日本幕府還政給天皇,開始推動「明治維新」。那是一個很道地的西化運動。當時主張「脫亞入歐」論最力的是「福澤諭吉」,他的肖像印在一萬元日幣鈔票上面。當時描繪宮廷生活的圖片裡,可以看到天皇和貴族男女,穿著歐式的服裝,在西式庭園裡賞玩的情景。他們不遺餘力地引進西方的生活方式,包括飲用紅茶,包括三井會社成立「日東紅茶公司」,以類以的發音「Nidon」,模仿英國最著名的Lipton──「立頓紅茶」。

  日本時代,日東紅茶在台灣,大規模推廣紅茶的栽植和製作。原因有兩種,其一,台灣原來外銷的烏龍和包種,在歐美市場形成對日本綠茶的競爭;其二,世界紅茶市場興起,以台灣原有的茶園轉作,加上日商密集的資本和技術,建立大規模的紅茶工廠,很快就可以進入國際市場,爭取創匯的機會。於是東北角海岸的石門、三芝、北新莊一帶種起了從中國引入的,「硬枝紅心」小葉種紅茶。如今,沿著北濱公路經過十八王公廟附近,還可以看到名喚「阿里磅」的公車站牌。當年那「阿里磅紅茶」,以「硬枝紅心」種茶樹,仿祁門條型作法的功夫小種紅茶,曾經風行海外,極品者一公斤可賣五十元美金的天價。

  這些都是往事了。當年地廣三千甲的茶園,搭配重型生產工廠的外銷產區風光,俱往矣。北新莊和淡水的茶樹,只能到廢耕的次生林裡去找,而留在石門和三芝的,只剩約一百甲了。在這點小面積上仍種著硬枝紅心,茶農仍習慣做重發酵的口味,與現今內銷市場的時尚,也有相當的距離,前景看起來是凶多吉少。

  但是天無絕人之路,石門鄉有一條賣命的錢可用,就是核能電廠提供的「回饋金」。那筆錢在鄉農會靈機一動之下,拿來把庫存的茶葉焙熟,並到處打廣告,宣傳說石門茶的熟口味,就是名聞遐邇的「鐵觀音」──石門鐵觀音,一種會令手持淨瓶楊柳的觀音大士,臉色鐵青的茶。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