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包種茶,有一種「石仙氣」,那是一種灰石層的礦石味,野化茶樹也多,是最佳的茶種基因庫。
所謂南港包種茶的「石仙氣」,指的是它在腦寮一帶的地質,含有灰石層,做出來的茶自然就有礦石味。這種礦石味,如果存在法國「夏多內」白葡萄酒裡,是個珍品,冰鎮之後用來下輕度烹調的海鮮最美不過。如果存在以古法製作的南港包種茶,那麼它因為用重火焙,湯色比坪林更金黃,那種灰石氣,你或許也喜歡。
除了木柵之外,南港是台北市轄區內,另一個仍在生產中的茶區。大坑、畚箕湖、腦寮一帶,從日本時代就做茶,由於地近文山堡,也是包種茶的產區。日本官方曾在當地設有茶業傳習所,敦聘當地茶師魏靜時、王水錦兩人傳授。全盛時,家家戶戶都種茶,總面積約有七百餘甲。茶樹品種也多,青心烏龍、青心大冇、武夷、水仙、大葉烏龍、紅心烏龍和小葉鐵觀音都有。
約在七○年代,由於經濟蕭條,不久又開採煤礦,茶農大都廢耕,轉往礦坑工作。礦坑給人的印象既辛苦又勞累,但是對茶農而言,上午入坑,下午出來,伸手就能領到現金,比起終年靠天吃飯的茶園,彷彿還要好過。於是茶園逐漸荒廢,長成次生林,林間野放的茶樹,如今已如遺跡。人口大量外流,剩下不到五十甲的茶園,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和老太太在照看。
不過近年來由於位在都會旁邊,兼營休閒農業的土雞城大量興起,雖然不像木柵那麼徹底地觀光化,到底也養活了一些兼業的農戶。
野化的茶樹是最佳的基因庫
到南港遊憩,除了一邊唱卡拉OK,一邊大吃土雞以外,其實可以到茶園和次生林裡走走。那裡的小葉鐵觀音,是十分珍貴的適製烏龍品種,而廢耕的茶園裡,野化的茶樹,都成了豐富多樣的基因庫。此外,南港也是最大的桂花產區,早年用來薰製包種茶,如今多作為盆栽銷售。那裡無論單桂,或稱十八年桂,以及四季桂,都廣為種植。中秋之際前去賞花飲茶,花香茶香撲面迎人。有株百年老桂,足足三層樓高,一次採收可得將近六、七十斤的桂花,以每斤八百元計,那株老單桂一年可收四、五萬元。
台北市內的農業,在迅速都會化之後,除了假日花市賣的盆栽,其餘都很難得了。其實兩百年前,台北盆地北區,舊名七星堡之地,也都是著名的外銷茶產區,如今則只有考古學家才有興趣了。如果你也有意,在內湖的五指山、大崙尾、大屯山柑橘林裡,甚至遠到基隆的暖暖、五堵、七堵、雙溪、平溪、猴洞、瑞芳一帶,只要鑽進樹林,或芒草叢裡,都還能找到倖存的茶樹。有些山中的農家,春天裡把芒草砍倒,還能收獲一點絕無農藥污染的自然有機茶葉,自己在家裡又曬又炒的,也夠喝一季半季。
台灣茶業的外銷和內銷茶區,除了桃竹苗的椪風茶區之外,很明顯地互不重疊。外銷茶重量,內銷茶重質,習慣作外銷的,喜歡大量生產,出貨押匯,現金入袋。不像搞內銷的,要找通路舖貨,小量出貨,還只能收取遠期支票,冒著倒帳的風險。所以說,台茶外銷停頓之後,老茶區寧可廢耕也不曾轉作內銷,就是經營習慣相差太大的緣故。老茶區之如南港者,若不轉為觀光型的多角經營,遲早也是淪為基因庫吧!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