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山地區海拔高,天氣的特徵是晝夜溫差大,宜種不宜製,若逢好天氣,再加上好師傅,那麼梨山茶是令人嚮往的人間極品。倘若人時兩不宜,只靠地利,成品的好壞就難說了。
在朋友家看到一罐四兩裝的高山茶,茶罐外包裝十分豪華,還貼著一張像比賽茶那樣的封條,不過蓋的是茶商的店章。封條上印著「台茶之最」四個大字,和一行廣告詞:「名師鑑賞,玩茶高手,共同認定,保證佳品」。另有手寫的字樣,「大禹嶺,兩千六百公尺」,看起來有種經過逐罐個別認證,百分之百高山精品的意味。
這種茶「可能性」其實很高,因為第一手的受禮者,是位官拜數顆星的人士,送禮的一方出手不致於太寒酸。但所謂「可能性」,指的是茶價很貴的可能性。大禹嶺是全台灣,甚至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茶區,說它是「全球之最」也不為過。目前市場行情,每斤由新台幣六千元起跳。很慎重地在封條上劃一刀,掀起蓋子,剪開裡面的真空包,抓了一小撮放在蓋杯裡,沖水,稍後一會,把茶湯倒進小杯子。是有那股很容易辨認的「高山氣」,但是body薄弱些,有種稚嫩青澀,欠缺成熟風運的遺憾。從蓋杯裡撈出茶葉來看,多是「小開面」,比芽葉多少。「太幼齒了⋯⋯⋯」,飲茶界的「戀童癖」,近年真有伐害「茶族幼苗」的嫌疑。除此之外,退菁做不好,有天候的限制,導致茶湯「積水」,味雖甜嫩但不經泡,易生澀,外型雖美,實未完全長成。這都是當前烏龍茶的通病,而以高山茶為烈。
最典型的高山茶區
台灣的高山茶區裡,最典型的莫如梨山。以退輔會經營的福壽山農場為代表。農場的高處有一窪水池,名喚「天池」,池邊有亭,稱「達觀亭」,是蔣介石統治台灣時,常去「憂國憂民」的所在。天池海拔兩千六百公尺,近旁的茶園,就是台灣之最,舉世無雙。一般稱梨山茶者,至少種在海拔兩千公尺以上。如今翠巒、翠峰、華崗、新舊佳陽一線,約有五十甲的茶園,高度從一千五百公尺起算,在市場上都稱為梨山茶。
大約七○年代中期,梨山才開始有人種茶。其中以陳金地最為有名。他曾經「冒著生命危險」,拿著當地特產的水蜜桃,走上前去,獻給在散步的蔣介石。並因得其青睞而一舉成名。他開始種茶的時候,把茶苗插在果園裡的蘋果或梨子樹下。經過三五年,茶樹可以收成了,才把果樹砍掉,避免了換種之間,青黃不接的空窗期。
梨山地區海拔高,天氣的特徵是晝夜溫差大,春夏之交,整天雲霧籠罩,是孕育茶樹的優良環境。但是就製茶而言,就要看運氣了。同樣雲霧繚繞的氣候,因為難以充分進行日光萎凋,便成了半發酵式烏龍茶的殺手。換句話說,若逢好天氣,再加上好師傅,那麼梨山茶是令人嚮往的人間極品。倘若人時兩不宜,只靠地利,成品的好壞就難說了。
兩千四百公尺以上,高海拔的寒冷,也使得高山茶區一年只得兩收。第一季在五月底六月初,此時低地茶園的春茶已過,夏茶正收;第二季是八月底九月初,夾在低地的秋冬茶之間,兩收的產能自然較少,而這是指天時良好的年頭而言。運氣較差的時候,霜期不退,影響就變得更大。梨山地區的霜期很長,如果晚霜到四月還不退,新發的嫩芽受到凍傷,第一季的收成就泡湯了。同樣的,秋天的早霜如果來得早,第二季也難說。種種客觀的難處,使得梨山的高山茶,像走鋼索賣藝一樣,是個高風險的行業。
茶區名氣是主要的號召
它的產量少,採製的季節又與低地有所區隔,無法參加比賽,因此高山茶的行情,是以茶區的名氣作為號召,不受年成好壞,或技術生熟的影響。消費者一面倒地搶購高山茶,對茶農的高風險投資,確實也保障了若干回收。他們出手給茶商,每斤總有三千至四千元之譜,到了零售市場,還要上漲一倍。以整個茶區約五十甲地,每甲平均兩收,年產量約五萬斤來算,梨山茶在零售市場上,每年有三至四億的產值。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茶園本身並未受害,但從谷關進入的中橫一線,到處傷痕痕累累,茶農只能改從花蓮和宜蘭支線進出。事實上長年住在梨山的住民,每當雨季,車子裡帶的乾糧、瓦斯和鍋碗瓢盆,已成為標準配備。沒有人知道什麽時候會走山、會落石、會崩塌,會被困住多久。何況,有機會埋鍋造飯,等待救援,已是不幸中的大幸。若是被落石擊中,被土石掩埋,那什麽都不用說了。
之前曾有人提議中橫應當封山,不過時空轉變,梨山雖已不再種梨,但高山茶卻更開始大量種植,未來幾年台灣愛茶人口的焦點恐都將聚集在這裡。台灣人愛新鲜,買茶都愛新茶區,認為新茶區土地養份多,滋味強勁,但茶葉長得好固然好,做茶技術卻更是要緊:並且許多老茶區中的老欉茶樹,根紮得深,吸收土地養份豐富,做茶技術更是具有悠久的傳統,為了台灣這塊土地,為了提高台灣茶產業的技術價值,實在不必一味迷信新茶區。
更何況,在台灣所有能產茶的山區都被翻了一遍後,台灣的茶業還能何去何從呢?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