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在新中橫沿線的玉山茶

玉山茶海拔六百至兩千公尺之間,採摘期原本較晚,但為趕赴茶市,多半「嫩採」,青心烏龍和金萱是主要品種。

  從東埔入山,會經過名喚「沙里仙」的原住民部落,溪邊的河床上看得到茶園。日本時代,有戶人家在林場附近開雜貨店,二次大戰末期,一架飛機失事,墜毁在人跡罕至的密林裡。不久之後,陸續有原住民神色詭譎地溜進他家,眼看四下無人,亮出袋子裡閃閃發光的金條,向老闆換酒。老闆不動聲色,靜悄悄地照單全收,再靜悄悄地把金條換成河床上的土地,地上種了茶,家裡發了跡。如今河床上有青心烏龍和金萱等品種,家小也已傳到第三代。

  同樣是種茶人家,同富村草坪頭的茶農,是早年從彰化「紅毛社」移居的伐木工人後代。那裡海拔一千兩百至一千三百公尺,是深山裡難得的平地,種茶也開始得很早,曾有短暂的一度,是全台海拔最高的茶區,平地的茶行販仔趨之若鶩。那裡的土壤是沙質,含小粒卵石,地利不盡理想。東面有大山擋住,春冬之際,陽光要等到上午十點才看得到,接近正午露水才乾,春茶要四月下旬才能採收,已失去市場的商機。在更高的茶區紛紛興起之後,它就不再那麽「搶市」了。

那裡也有雜貨店出身的李氏茶農,早年同樣也賣些大米、豬肉、乾貨和米酒,可惜不曾有人拿金條去換。李家的茶園到現今,還是向台灣大學實驗林場承租的。

  其實,高山茶區的土地,私有的並不多,大部分屬於林務局,或台大實驗林所有,不然就是原住民保留地。玉山茶區也是這樣,茶園的分布並不是直上台灣最高峰,而是六百至兩千公尺之間,還在國家公園的範圍之外。如果劃進國家公園,那就不能任意擴展墾殖了。所以「玉山茶」的名號,從水里、信義,沿新中橫一線的茶園都能通用。

水里「勝峰茶」已有相當的知名度

  水里鄉的茶園,分布在六百至一千六百公尺之間,像永興村茶園,就座落在濁水溪的南岸,茶農從隔鄰的鹿谷鄉凍頂地區移入。以青心烏龍為主要栽培品種,產量有限。在人倫林道上的新山茶區,海拔八百至一千兩百公尺,七〇年代,名間鄉陳姓人家移入,種梅子和茶,是和梅山同期,最早的高山茶區。到了八〇年代,舊名「郡坑」的上安村,除了梅子、香蕉、檳榔之外,也開始種茶。最早入墾的詹姓農戶,用怪手把斜坡剷平,肥沃的表土都被推下谷底,他種的茶都活不到隔年。茶園的經營,重視的是深土翻攪;另一戶吳姓人家,把自己的梅子樹砍倒,按等高線植苗,他的茶樹就活下了來。八〇年代中期,產量已大,目前自組一個「勝峰茶葉產銷共同經營班」,有政府補助的共同製茶所,所產的「勝峰茶」也有相當的知名度。以青心烏龍和金萱為主。

信義鄉、塔塔加都有但規模不大

  進入信義鄉,和水里鄉交界處有地名「三十甲」之處,先種金萱,後改青心烏龍;再往內是羅娜村,海拔接近一千三百公尺,少量生產。震災之後,產業道路狀況不佳,經營更難擴展。換到東埔沿線,沙里仙,草坪頭再往內是神木村,高度達一千七百公尺,那是早年阿里山的登山口,以往伐木工人必經之路。茶園不大,有限的產量必須運到草坪頭加工集散。

  要到塔塔加茶區,離塔塔加台地還有一段距離。行經新中橫,看到員林客運的「沙里仙」站牌,旁邊有「泰山老祖廟」的牌樓,從那裡往上走就到了。十甲左右的茶園,多為鹿谷康姓家人。海拔一千六百至兩千公尺,原適摘期是五月中旬,那時平地已入夏茶的季節,為了「赴市」,搶在四月下旬採收,也是採摘嫩芽的高山茶通病。以致香氣雖細緻,但不夠明顯,滋味更淡薄。總括玉山茶區,茶園面積不大,產量有限,不過處買得到,你說奇怪不奇怪?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