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鎮的茶園從溪畔到高山都有,海拔的落差全台單一行政區之冠。低地多種金萱、翠玉,高地多種青心烏龍,如今名頭已響的高山茶區杉林溪茶,品種更清一色是青心烏龍。
最早的竹山茶,種在照鏡山。八〇年代初期,當地人將田裡蕃薯剷掉,改種新發表的品種,金萱和翠玉。照鏡山的茶菁,一部分送到名間鄉加工,掛上炙手可熱的,「松柏長青茶」的名頭出售。另一部分茶菁則運往凍頂,身價更是不凡。當然其間的利頭,並不都回饋到實地照管的茶農身上。
照鏡山早期即有圳水可以灌溉,比起當時仍看天吃飯的鹿谷和名間,占了「不虞天時」的便宜。它海拔不高,加上水源豐育,茶樹終年發育良好,早春與晚冬時節,全台茶區青黃不接之際,照鏡山都都在採收,占了商機之利,即使是依附在外鄉盛名之下的無印良品,照鏡山的茶菁,產地售價其實不壞。
好聲名傳得快,竹山的茶園迅速往四面八方擴展。低海拔的水田,氣溫高,灌溉良好,到十一月底仍可採收。茶種以金萱、翠玉為主,新墾的幼木茶園,滋味厚香氣足,比賽時屢獲佳續,又鼓勵更多的水田轉作。茶園往低處伸展,到了濁水溪岸邊平原的後埔、社寮都有,只是未免太低了一些。
茶園也向高處攀升,中低海拔的延平、延山也種起來。溫和的氣候和良好的灌溉系統,使它們和照鏡山一樣,以早春和晚冬填補市場空檔,茶菁售價一直不俗。同樣的情況,再往南延伸到瑞竹、大鞍、流藤坪和山坪頂,種的多是金萱,產量也高。
茶園愈升愈高,過了溪頭再往上走,羊頭彎已有茶園,再往上到龍鳳峽,海拔一千六百公尺,就是有名的高山茶區——杉林溪茶的產地。那裡茶園裡清一色是青心烏龍。高山茶的品質經測試證明,並不與海拔高度成正比,但市價卻忠實地予以反映。杉林溪茶的零售價在三千至四千元台幣以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十多年的拓展,竹山鎮的茶園從溪畔到高山都有,海拔的落差是全台單一行政區之冠。其品質和售價的差距自然也大,貴賤間差異在五倍以上。一般說來,如果茶園的海拔比鹿谷低,就當凍頂茶來賣;比鹿谷高的,則自封高山茶。真正打響自己名號的,還是只有杉林溪茶而已。那裡的行政區劃分是「竹山鎮大鞍里第一鄰」,而且青心烏龍是當地單一品種,所以如果在市面上看到杉林溪的金萱茶,你就知道那是子虛烏有的事。
除了產茶之外,竹山鎮,顧名思義,盛產孟宗竹和桂竹。在竹林村仍有全台聞名冬筍交易的市場,竹山鎮上也有「筍市」。冬筍以低海拔出產者,纖維較硬,有冬筍的嚼勁;海拔過高的話,筍雖然大,但質地較「粉」,風味不足。這是遊竹山不可不知的「tip」。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