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茶區的濫觴──嘉義梅山

梅山是台灣最早的高山茶區,紅極一時,八○年代之前,是市場上高山茶的代名詞,梅山瑞里的「龍珠茶」,更是市場上烏龍茶嫩採的發端,如今一山高過一山,茶區好景已不如前。

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林,海拔一千兩百公尺以上,一九七五年引進茶苗,是台灣標高一千公尺以上,最早期的高山茶區。但我們說的「濫觴」,卻還要早個數十年。時當日本時代,鄉裡就種過「蒔茶」,那是和屏東滿州鄉的「港口茶」一樣,以種子直播,在竹林裡粗放的茶樹。做成毛茶之後,鄉人不避道路險阻,擔下山去賣。如今事過境遷,偶然在當地的桂竹林裡,還能看到廢耕茶園的遺跡,和野化的茶樹。

所以說,往者已矣,今天梅山茶的故事,大約要從七○年代初講起。在那之前,梅山一帶種的是孟宗竹和桂竹,用來搭鷹架。但就像其他很多產業的變遷那樣,一句「好景不長」,道盡了營造廠改用金屬鷹架,帶給竹林業者的壓力。龍眼林社區理事長林允發,走了一趟鹿谷,看人家起高樓貼磁磚,比起自家的竹片泥巴牆,實在不可同日而語。俗話說,有樣學樣,無樣自己想。鹿谷大水窪的永隆社區,海拔六、七百公尺,種出茶來彷彿擁有另一片天,自家龍眼林的風土也不差,何不辦幾株茶苗回去試試?

他心到手到,劍及履及。一九七五年,龍眼林把竹林清除,在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裡插了茶苗。隔年,一夥人隨著政府辦的社區觀摹團,拜訪鹿谷鄉永隆村模範社區,在這個凍頂茶聖地,學製茶的功夫。一九七八年,梅山的青心烏龍上市了,它沖出來的一股高山清新之氣,使得「龍眼林」茶立刻廣受好。隨著龍眼林的起家,附近的碧湖、瑞峰、瑞里、太和、大興和後進的樟樹湖,也紛紛響應。在八〇年代中期之前,梅山茶已是市場上高山茶的代名詞。

它早期的風光,是由占據制高點而來。但因產地坡度陡峭,土壤及養分易於流失;而高難度地形,也使得工資和管理費用居高不下。更雪上加霜的是,新興的高海拔茶區,像阿里山、廬山、霧社等地,次第開發出來,真正是一山還有一山高,充分迎合了泡沫經濟社會裡,喜新厭舊的風氣。梅山茶的「高度」被比下去,行情自此看跌矣。並且為了讓阿里山的名氣更響亮,日前嘉義縣政府把所有嘉義縣所產的茶都稱作阿里山茶,以後所有的梅山茶都將稱為阿里山茶,梅山號將只存在在較小的地方了。

加今去到梅山茶區,原先還間雜其中的竹林與杉木都不見了,園子裡兼種好價錢的檳榔。檳榔樹冠小,不能替茶蔭,也擋不住雨水沖刷,保不了林下的土質。

最近檳榔也開始勢微,有部分就開始造林,農民環境意識抬頭,不久的將來,土質的問題可能會有所改善。

梅山茶,春冬兩季的收成,尚有一千六至兩千元台幣之情。其中的瑞里村,特別有個「龍珠茶」的名號。瑞里人也是個「濫觴」,是高山茶區採摘「幼齒」嫩芽的始作俑者。細小的茶芽,經充分揉捻,成一顆顆小球,外型嬌美可愛,可是香氣不明顯,令人不能不歎其虛有其表,尤其是台茶十二號、十三號,俗稱金萱和翠玉的茶種,如果晚個七到十天再採,高成熟度帶來更豐富的內含物質,製成的茶應會有更精采的表現。

梅山老茶區曾是濫觴,如今何不再帶動風氣,一改伐害幼苗的戀童癖,做些芳華絕代,曖曖內含光的佳品出來?濫觴者,肇始也。我們期待於梅山的有心人。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