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阿里山

一九八〇年代開始種茶的新興茶區,有著一般高山茶的通病,以產區為號召,只問高度,不問每一季製作成品的好壞,重外型不重內質。

如今要上阿里山,南北二路開車可達。想知道阿里山公路中段,那聞名的石桌高山茶園的近況,倒也不一定要親自跑一趟。大可以拿起電話機,撥個號:

「喂,恁老爸有在著嘸,叫伊來聽⋯」「喂,恁在弄啥米碗糕⋯⋯」「二水快要採了⋯⋯」「工價好多?」「一公斤四十五。」「要吃要載嘸?」「載工一個人頭兩百,嘉義來的。呷一頓便當,一頓點心,擱凉水,挽一公斤七十。」「做工呢?一百斤乾算好多?」「一斤兩百五十,以工算的話,採工八百,做工從早起八點到隔日八點,一工算三工價。」「恁民國幾年開始種的,恁那些松柏坑的親戚⋯⋯喂,喂,有聽見嘸?」

電話斷了,不知道是不是九二一的後遺症。這阿里山山腰最早的種茶人家,的確和南投名間鄉人有點沾親帶故。名間人產茶,也出專做茶買賣的人物,他們遍訪茶山,熟悉各地風土形勢。一九七八年間,來到阿里山石桌的親家那裡,飽餐一頓土雞米酒之後,往屋外一站,清風徐來雲霧出沒,不覺喝采。說這地頭更勝梅山,親家何不種茶。

就這樣一席話,海拔一千三百五十公尺的嘉義縣竹崎郷中和村石桌開始種茶。時日流轉,茶園擴展到番路鄉的隙頂、巃頭,以及阿里山鄉的達邦、里佳,和豐山村。從七、八百公尺的海拔,到一千三百公尺都有,總共約有將近五百甲地。

八〇年代初開始上市,立刻成為兩眼長在頭頂,只往高處看的茶業界新星,行情居高不下,零售價總要兩千或三千元以上。由於名號響亮,新進山地鄉,如里佳,豐山都依附在「阿里山茶」名下,盛名至今不衰。其中石桌茶區又分兩個產銷班, 稱阿里山珠露茶和阿里山玉露茶,以標榜其身價之不凡。

新興茶區議價的風氣,與傳統的老茶區不同。老茶區的茶人重視每一水的優劣,好壞之間大家都有定評,價錢高低全憑試茶時見真章。新茶區挾流行風尚的威力,就不吃這一套。你來里山買茶嗎?村裡的歐吉桑很篤定地告訴你,我們阿里的行情,就是如此如此。想殺價嗎,少來!

當然不是這樣,農產品又不是生產線上統一規格做出來的。

裡午後起霧,是典型的高山氣候,宜種茶却不宜製茶。每一季成品好壞,其實還是靠老天爺裁奪的。何況,茶園的土地,很多並不是茶農自有,而是向縣政府租來的。除了高山困難地區,高工資和高管理費之外,還要繳租。可是繳多少呢,重不重,會不會大幅提高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呢?再打電話去作「田野調查」吧……

「喂,恁村不是有去抗爭嗎,說縣府要分茶園的地。恁是林班地、放租地,還是什麼啥……地租多少……。」「歹勢,我家私有地,有交地價稅,我嘸知地租多少,不過伊攏是宜農地⋯」「恁嘸免交地租,以後茶要算我便宜一點。」「又問恁另外一個問題,恁那裡氣候按怎?」「去問中央氣象局啦。」「恁那裡的『年度有效積溫』多少……什麼,太深,聽嘸……喔,絕對高溫三十五度,低溫三度,春天二十四度。」「知道了,好了,去收你的二水吧……做好以後寄茶樣給我。」

你想來去阿里山買茶嗎?最好有個那麼熟悉的,自己種茶自己做茶的好朋友。要不然那裡的當紅炸子雞,一毛也不會便宜算给你。

阿里山茶紅火,陸客來台後更火,賣的究竟是阿里山的名,還是一泡清新怡人的好茶見仁見智,但我們生長在台灣的人倒是可以不必去湊這個熱鬧,還是就茶論茶來得實際吧!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