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江湖──雲林

漳湖一線,從海拔八百公尺到一千三百公尺,由竹子改作茶,並與休閒產業結合。特色是春茶採收很早,三月下旬採收,清明節前就上市了,多為青心烏龍及金萱。

「礐仔」,用來浸泡竹子。竹子泡得又軟又爛之后,打成紙漿做金紙。雲林縣古坑鄉樟湖村,海拔約八百公尺,它的制高點就叫做「五個礐仔」,不過四週不是竹林,二十年前就改作茶園了。當時的竹價開始敗市,竹林又染上「天狗巢」症,眼看就要無以為繼了。樟湖和更早就種茶的梅山鄉有地緣關係,茶種和製茶技術很快地引進。

為了開闢茶園,竹林砍倒了,鋤頭深深地掘入軟土,竟然挖出不少槍彈。這些遺址遺物並不太古老,不曾被列為古蹟,倒是勾起村裡老人家不少塵封的記憶。古坑地形險惡,居民個性強悍,二二八時曾對抗國民黨官兵,也有很多平地的流亡者逃到那裡。蕭蕭的竹林裡原有飄忽的魅影,多年之後都化為熱茶上的輕煙,和閒坐時的談興。其實,更早在日本時代,附近就種過紅茶,在倖存的竹林深處,偶然仍有大葉種茶樹的蹤跡,只是它們被忘得更淡了。

樟湖一線海拔較低的華山、桃源,原先種柑橘,如今是平台階段型的茶園。較高處則是草嶺,石壁等村,海拔有九百至一千三百公尺。這一帶原先也都種竹子,舉凡做鷹架的孟宗竹、桂竹,或者做筍乾的麻竹都有。村裡的土地大都是屬於雲林縣政府的「經濟農場」地,由茶農納租經營。一九八○年代,還不曾種茶以前,這幾個偏遠的村落只有老人和學齡前的幼童,國中以上的少年都下到古坑鎮上住校,當完的男子更是一去不回。但是茶園興起之後利潤可觀,又需要密集的勞力和技術,青壯外出的子弟便紛紛回籠。以樟湖村為例,從原來的二十甲茶園,逐漸擴充到八十甲,隨後又往觀光化方向多元發展。如今家家戶戶都在斗六、古坑鎮上置產,學齡兒童有兩個家可住,走起路都有風了。

草嶺的情況和樟湖類似,名氣甚至還要更大。鄉裡多種金萱,草嶺某觀光飯店,就有名喚「金萱樓」的建築,可如何由種茶起家,又配合休閒風氣的興起,朝向多角化的跡象。不過如今草嶺最著名的景觀,卻是因九二一而生出的堰塞湖,它像一頭面目猙獰的巨獸,虎視眈眈地蹲踞一旁,隨時要將附近的一切吞落腹底。島上不穩定的地質,禁不起人為的蹂躪,草嶺人的感慨應是別有心酸吧。

古坑鄉沿線,地勢險惡,大石密布,是必須靠人工採收的困堆地形。多種青心烏龍和金萱茶,特點是春茶收成很早,三月下旬採收,清明前就上市了。此地有大型遊樂場,古坑茶便因而命名為「劍湖山茶」。

雲林縣境内,另有清水溪畔,海拔三百公尺的林内鄉坪頂村,屬機採茶區,量與質都有限,大都因地緣關係依附於竹山、凍頂名下。

再往平地是古坑、斗六等市鎮,一線到海都是平地的農業區了。這裡的民風和山線同樣強悍,聲名遠播縱貫線沿路。不過他們不種茶,講究的或許只是,在論天下角頭英雄時,泡一壺好茶,涵養幾分情義吧。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