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外型惹的禍

採集炒菁不足的茶菁較易成型,為了符合比賽茶重視外型的要求,賠上的,是烏龍茶真正的底蘊和香味。飲者聞香品味,才是正經的享受,茶之為道,這才是一條正路。

  談起烏龍茶的外型和內涵,並不是截然唯物和唯心的二分,但也難以兩面討好,而不偏廢。畢竟茶最終是拿來喝的,就像房子是蓋來住人那樣。就有那麼一位建築界的大師,在南台灣規劃一片校園,其中的教師宿舍,為了遷就外型設計,只留一個無法使用的冷氣孔。在北回歸線以南的燠熱季節,沒有裝冷氣的房子,或許只能遠遠地觀賞吧。建築界常說,「形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就是優先照顧機能需要的意思;茶之為物,不也是這樣嗎?你要觀賞揉成焦黑一球的樹葉子,請你自己去野地裡摘吧。茶是要喝的。

  可惜這些話只能說說而已,那些左右台茶市場的比賽評審大官,和茶藝館的住持道姑,以及人云亦云的茶行老闆,夥同眾口鑠金的流行風尚,都是如此。舉凡條型、半球型和球型茶,都已失卻本來面目,連帶地也流失半發酵茶的風味。

  先從條型的包種茶看起。條型茶的外型,講究「條索緊結」。就其最大宗產地「坪林」來說,已可發現有「嫩採」的現象,為的是嫩葉較柔軟,易於成型,為此茶農還以「嫩才有底」,把苦澀當重味來哄騙自己。

  其次則是普遍炒菁不足的現象,茶農唯恐炒得足火,條索較鬆散;如果炒得輕些,茶條看起來較烏潤緊結。然而卻因此付出不耐存放的代價。殺菁不足使酵素依然活絡,會繼續變化,市場上當然風傳,包種茶不耐久存。

  再看最當紅的半球型烏龍茶。自從比賽茶評審對外型「加重計分」以來,半球型烏龍茶,就朝著「向下沈淪」的方向直直落下去。茶園的海拔愈來愈高、茶葉愈採愈嫩、製程愈來愈短、發酵愈來愈不足,這一切,只為了做型,把半球型做成球型,粒粒如珠,適於賞玩,卻不適於入口落胃。

  嫩葉連枝梗都柔軟,明顯地適合揉捻成型。但是嫩葉的芳香成份尚未形成,內含大量使茶湯苦澀傷胃的酯型兒茶素。茶樹經年累月受嫩採的伐害,樹勢快速衰退老化,產量少生命短,茶農只好大量施肥施藥,結果是對土地、環境、茶樹,和消費者的健康全面造成傷害。為了做成緊結的球型,烏龍茶的製程也受到嚴重的扭曲。

  前段的工序:萎凋、靜置和攪拌、大浪以及堆菁,是最重要的走水和發酵過程,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慢慢醞釀,但如今都把重點放在隔日的揉捻作型上面。作型需要最多、最昂貴的人工成本,為了讓做型師傅一早就開工,無論茶菁是否下午才採收,也不管山區是不是起霧、萎凋是否不足,茶農就是一路地趕,連夜殺菁。這般捨本逐末,烏龍茶便虛有其表了。全台的烏龍茶區,從名間、凍頂,到所有新興高山茶區,對於追求外型的風尚,多年來早已風行草偃。如今想喝成熟的對口芽,經適度發酵製成的半球型烏龍茶,已逐漸不可得了。

  即使自始即做成緊結球型的鐵觀音,也受到潮流的牽引。早年的鐵觀音,製程繁複,需要三天才能做成毛茶。但目前木柵茶區,也有明顯嫩採和發酵不足的現象,茶菁成熟度不足,造成特殊品種香,所謂的「觀音韻」無法形成,茶農光在後段焙火的製程下功夫,徒然突顯火味而已。

  真正不為外型所苦的烏龍茶,只剩白毫烏龍了。這位「東方美人」,之所以不隨波逐流,緣於它本來就是只採一心一葉的芽茶。白毫烏龍的嫩芽,受到「小綠葉蟬」,俗稱「浮塵子」的伐害,茶芽卷曲而停止生長,經過較高程度的發酵之後,呈現獨特如蜂蜜般甘甜的滋味。英國女王用玻璃杯沖泡,看嫩葉在滾水中舒展舞動,宛如翩然起舞的東方美人。白毫的外型幸而都還保留,但受評審的影響,內涵亦多少失去,落個「半頭青」的諷示。只是它的價格,依然不是凡夫俗子如你我者,所敢想望的了。

  總而言之,茶是應該做得「形隨功能」才對吧。烏龍茶的沖泡,大多用小壺或小蓋杯,滾水沖下,等到掀開蓋子,外型早已煙消雲散。飲者聞香品味,才是正經的享受。茶之為道,這才是一條正路。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