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的中國風──三峽碧螺春與龍井茶

台灣唯一的綠茶產區,「青心柑種」炒製的碧螺春和龍井,供需是越來越勢微了……

  白先勇筆下的尹雪豔,從黃埔江邊的十里洋場「流落」台北,或者,她將因書傳世,精神長存。但是她,和捧她場的白相人,肉體已然老去;她和他們愛喝的龍井、碧螺春,在台灣也逐漸式微凋零。而那茶為一的產區──三峽的茶業,就像幾代之前就已壅塞的大漢溪,只留下岸邊窄巷裡,破舊洋樓的痕跡了。

  往昔光輝燦爛的日子裡,三峽的樟腦、染料和茶葉外銷鼎盛,舢舨連綿。茶山上舉凡外銷用的蕃庄烏龍、包種、紅茶、綠茶都做遍了。境內的五寮、大寮、有木、插角,竹崙、安坑和成福等里原都產茶,全盛時達四百甲,產量三十萬斤,如今只有一百五十甲,約十多萬斤的量。

  一九四九年之後,撤退來台的中國人因為兩岸不通,只得就近尋找他們慣喝的「炒菁綠茶」,三峽人接下了這筆生意。以當地的「青心柑仔種」去仿製龍井和碧螺春。三峽的茶業有個「產製分離」的特色。茶農只管種茶採收,製茶則全部交由茶廠處理,三峽因而形成了全台唯一的茶菁交易市場。每天下午四點左右,茶農背著大布包,來到成福路上,茶廠的專人也紛紛趕來。茶包打開,抓一把起來又聞又看,雙方當場議價,成交後以現金給付。交易熱絡的時代,每到黃昏,成福路就大堵塞。這種景象如今沒落了,因為原先數十家的茶廠,只剩兩家,茶農直接用摩托車把茶菁載到廠裡,或貴或賤,大家福禍相倚,沒有多少選擇了。

  甚至茶園本身的經營,也有特殊的「共體時艱」的方式。以前茶園請工採摘,從三月到十一月之間,「見芽輪採」,目前仍是這樣。但已大致改為茶園主人和採工五五分帳的方式,每天採多少,就送多少到廠裡。領了錢,雙方一分兩半,各自勉力維生罷了。

  青心柑種的綠茶,白毫顯著,和中國不同;條形的茶葉較長,也和中國不同,味道也較中國苦,香型也有所不同。碧螺春只能採收春芽,其餘的三季,採來的茶菁多做為「花胚」,用來薰製香片。碧螺春所用的嫩芽,只能手採,要一心一小葉,費工費時,價格較高,其他的季節裡,品質不同,採下來的茶芽,價格差異極大。茶農和採工再一分帳,每人只得到微薄的工繳。而茶廠也不好過,加工費用一斤不過三、五十元。看來飲用綠茶的人口逐漸凋零,產製的茶園、茶廠也日益艱難,供需雙方都萎縮了。

  全台的茶區裡,就屬三峽最認命,最不值。不過近來綠茶能防癌養生的說法甚受歡迎,台灣的綠茶飲用人口有略微增加的趨勢,不過畢竟遺留下來的綠茶工廠太少了,有時甚至出現排隊買茶的狀況,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看來台灣的綠茶窘況,暫時出現了一線生機。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