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基因庫──屏東港口茶

墾丁國家公園附近的港口茶區,以實生苗法繁殖,每株茶樹都有不同的基因和個性。這裡的港口茶也不像嚴格定義的烏龍茶般進行發酵,它的鳥龍味是慢火炒出來的,但,這是它的特色。

這是一段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傳奇。我們可以說它是「古法炮製」最典型的代表。坊間各行業所謂的「百年老店」,和它相比,更是望塵莫及。它並不座落在擁有國家級古蹟的老街上,四週也看不到古舊的巴洛克式洋樓。熙來攘往的觀光客在不遠處悠遊弄潮,豪華級度假飯店傳來的笙歌隱約可聞。但是它和墾丁國家公園遊樂區裡大刺刺的喧鬧,雖僅咫尺卻如天涯,它靜靜地僻處一隅,孕育它那綿延兩百年的傳奇──屏東縣滿州鄉的港口村,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境內,那裡的幾畝茶園,是全台最多樣的茶樹基因庫。經營者朱義龍、朱義朝兄弟,和其他幾戶人家,以一種準業餘的,非集約式的管理,照看那些繽紛多樣的茶叢。

這個傳奇要從朱家兄弟的遠祖,一位任職官府機要的朱師爺說起。師爺服侍的東家任職鳳山縣,派駐瑯橋,師爺當然隨待在側。東家嗜茶,每每差遣他横渡黑水溝,到福建原郷購買武夷茶。久而久之,朱師爺心生一計,不如引進茶種,在任所附近試種。於是帶回一袋武夷種的「茶籽」,在港口溪邊播種。茶樹長成,採收、製造,盡皆順利,喝得賓主盡歡。東家任滿離去,朱師爺和他播下的港口茶卻都留下來了。

茶樹是「異交作物」,茶園的經營為求品種劃一、採收作業期固定,大都使用「扦插」或「壓條」等無性繁殖法,確保經營的效率和品質的穩定。但是以茶籽播種的「實生苗法」,行的是有性繁殖。具體而言,每株茶樹就像每個父母生餐的「個人」一樣,各有不的基因和個性,和無性繁殖的「複製人」截然不同。再換句話說,每一株「港口茶」就代表一個品種,茶園裡有幾萬株就有幾萬種。在現今台灣,除非茶業改良場打算培育新種,再也沒有別處,有這麼豐富的茶基因庫了。

遵循閩北古法製作的港口茶

朱師爺留傳下來的種茶心法,極有可能印證兩百多年前福建武夷山的種法。武夷山行的就是同樣的有性繁殖,朱家不過是等因奉此照章辦理。或許他也曾經試過無性繁殖,但是恆春一帶的氣候接近熱帶雨林,夏天高溫,且有漫長而明顯的乾季。

以無性繁殖法植茶,茶樹無明顯的主根,熬不過夏天就紛紛倒地。但播下種籽,卻能長出發達的主根,深入地底,而得以存活生長。

茶農播種的時候,每一個「植穴」撒入三至五顆種籽,所以茶園裡每一叢都有三、五株不同的茶種,形成錯落繽紛的景觀。茶樹的葉子顏色不同,有淡黃、綠黃、深綠、紫色:葉形也有變化,橢圓形、披針形都有;萌芽期更各自不同,早生、晚生各隨其便。這不像能夠集約管理的茶園,倒像育種的苗圃。由於地處熱帶,從一、二月起便可採收,朱家兄弟和鄰居們,不分品類,隨手挑撿成熟的「對口芽」,充分混合,多年來,茶湯的口味竟然變化不大。

它的茶湯,和它的製法,則是朱家港口茶傳奇的第二幕。茶葉採收之後,不經日光萎凋,直接炒菁、揉捻──這是不發酵的綠茶的做法,但接著,再以炒鍋慢火炒熟,茶葉略呈灰白,看起來像烏龍,喝起來像烏龍,朱家兄弟當烏龍來賣,路過購買的觀光客,也當烏龍來買。但這茶不是嚴格定義的,經過半發酵製程的烏龍茶,它的熟茶風味是慢火炒出來的。Like it or not,不論你喜不喜歡,這是它的特色。重點是,朱家老師爺,當年就是這樣做茶,獻給他的東家。而他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依樣畫葫蘆,畫的是兩百多年前,武夷山的葫蘆。

這一段兩幕式的傳奇故事,如今原封不動劃入墾丁國家公園之内。茶園不能擴張,只在遇到「缺株」時,順手收集茶籽補入,形成一座封閉的,豐富多樣的茶樹基因庫。在一份九萬分之一的南台灣地圖上,詳細得連公園裡的豪華大飯店都一一標出來。沿著往佳樂水的路上,可以看到那條「港口溪」,在溪的出海口附近打了一個星號,寫著「港口茶」,看來這茶園也列為值得一遊的景點了。只是觀光客或者呼嘯而過,或者停車買茶,多年來它卻依然寂寞,不曾有過學術界的知音前往拜訪。或許兩百年的異交,在進化史上只是目光一瞬,再等個兩千年,總會有考古學,帶著追悔不及的懊惱來看它吧。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