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茶出花蓮

瑞穗是老茶區,鶴崗紅茶即誕生於此,現有天鶴茶這個品牌,也提供茶菁到外地加工。

玉里、富里溫差大,八百公尺高的茶,有一千兩百公尺以上的高山味,若遇到好天氣,能做出不錯的好茶。

約當一九三〇年代末,日本時代晚期,為了因應大東亞戰區日益吃緊的局勢,提升低迷的士氣,殖民當局有計畫地從新竹的北埔、竹東、峨眉一帶,招募客家子弟移居後山。當局選定「水尾」,就是今天的瑞穗,作為落腳的地方。在那裡試種咖啡,打算從中提煉興奮劑。雖試種失敗,但是移民留下來了。

他們改從本鄉移植茶種,舉凡青心烏龍、青心大有、武夷等品種,都獲得成功。

有杜雪卿其人,大約在終戰前後,引進大葉種紅茶,在鶴岡地區試種。為了取得製茶的營運資金,以茶園向土地抵押貸款,但因經營失敗,土銀將茶園沒收,自行經營製茶廠。

「鶴崗紅茶」在島內市場一度人氣不差。但是它的競爭力很快就敗在進口紅茶手裡,目前製茶廠已關閉停產,茶園改種文旦。我們是否能期待「鶴崗文旦」的名號?且拭目以待吧。

另有同在台九線中途的舞鶴台地,從八〇年代起,有龍潭人葉發善移居試種。又有台北著名茶商,安溪福記的王泰友老先生,他生在中國老家的兒子,輾轉從香港來台依親,因而在八〇年代同期,買地於舞鶴,供兒子再操祖業。

舞鶴的地名,得於日本時代,因為空中鳥瞰,地形如鶴舞動。早年所產的茶菁,多由前山的茶商買去精製,做得好,就是流通於市場的「無印良品」。如今飲茶風氣較盛,舞鶴產的茶,以「天鶴茶」為名,行銷於花東一帶。又因為地處觀光路線的花東縱谷中途,附近又有原住民的「掃叭頂」勝地,茶園兼營民宿,做起觀光客的生意,經營得更加多元了。

沿著台九線往南,先到玉里,有赤科山;再往南,到富里,有六十石山,兩地也都產茶。茶農來自兩處,其一是竹崎,因為八七水災時土地流失,逃荒到後山;另一來自梅山地區的聚落,因為生聚眾多,田產愈分愈小,不得不離葉離枝,自謀生。這兩批人到了後山,先是造林插竹,醃製筍乾為生。但是收益很慢,價格不高,幾年後又自本鄉移入金針。

金針引入之後,因為市場行情走俏,平坦的赤科山頂,種滿了兩、三百甲,景觀靈動,宛如小合歡。

金針的作業高峰期在八月到九月,迪化街商販齊集產地,以現金收購。每户農家一季忙下來,都有百萬以上的收入,大家種得不亦樂乎。可惜好景不常,工價飛漲加之以中國大陸私貨猖獗,立刻造成農戶很大的壓力。而壓斷駱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二氧化硫」事件。二氧化硫是用來保持金針花的鲜豔,但它的殘留物對人體有害。消基會公布這個消息之後,金針山的風光就暗淡了。

移民聚落每當遇到困難,很自然的回到本郷,求教於父老。本鄉的金針業者改種茶葉,移民便也有樣學樣,帶著茶苗回到墾地。於是玉里的赤科山種了六十甲,而富里的六十石山也有了二十甲茶園。兩地都在海岸山脉内側,山不高,才八百公尺,但温度夠低,溫差夠大,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做出来的茶,有一千兩百至一千六百公尺的高山味,是相當精彩的表現,在當地市場上相當受歡迎。不過秋後受東北季風影響,霧重,好天氣較少,影響製茶的成敗較大,使得產品的「高級頻率」偏低。

當地的春茶和冬茶,在零售市場有兩千元上下的行情。北部和西部的茶商買回去,裝在印著其他產區名字的罐子裡,是獲利不錯的行當。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