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庄烏龍與紅烏龍──消失的番庄與新興的紅烏龍

台東縣鹿野茶區新興的「紅烏龍」

因為兼具烏龍茶與紅茶的部分製造流程而獨樹一格

製作良好的紅烏龍,有著滋味甘醇、刺激性低的濃厚茶湯

能表現出熟花香、熟果香、蜜香等香氣。

 

台灣茶開始嶄露鋒芒的起點,是從外銷起家,主要銷售對象是歐美人士。從前販賣物品,不成文的規定是買方得自備容器盛裝;雖說在茶山時則會用布袋先行包裝,但外銷時會將茶葉裝入洋人提供的木箱,採誰買就是「誰裝」的說法,台灣烏龍茶賣給了洋人,所以有「番庄烏龍」此一名詞出現,而茶農便被稱之為「番庄」。

外銷時代對番庄烏龍的分級相當具體而詳細,一般來說,較低檔的稱「粗番庄」。後來,台灣內銷茶市場開始蓬勃,早期以凍頂茶最著名,是主要商品。不過凍頂茶和番庄烏龍比起來相對屬於輕發酵包種茶類,有些已習於飲用番庄烏龍的日本人,發現在內銷茶是買到的都是輕發酵的凍頂烏龍,認為貨樣不符,再與台灣茶商比對樣品,才發現原來想要的是早期外銷歐美的番庄烏龍茶;那種烏龍茶,無論外觀、發酵程度、香氣滋味皆與現在的凍頂烏龍大異其趣,為免混淆,特地給了它一個新的名字──紅烏龍。不過紅烏龍的名字只用了短短一兩年,就不再使用。

番庄烏龍究竟是什麼樣的茶?外銷時代的兩大半發酵茶是烏龍與包種,其中以烏龍的發酵程度較高,發酵度幾乎與今日所稱的東方美人接近。其實,當年番庄烏龍共有二十個品級,最高極品的茶菁就是正港的東方美人──原料是小心小葉,著蝝率高;隨採用的茶菁愈粗大,等級也逐次降低。當年番庄烏龍製程中的曬菁、攪拌工序,幾乎和現在製作東方美人一樣,產區也集中於桃竹苗一帶。若材料較細嫩,茶農會用心製造,若材料品質差,往往粗製濫造,稱為「粗番庄」。番庄烏龍的曬菁程度重,攪拌、浪菁也重,會浪到全葉幾乎轉紅,外型則採捅球機打成半球,最後精緻焙火的程度亦高。

另有一種稱作「半頭青」的番庄烏龍,焙火輕重均有,也是重萎凋,但浪菁較輕,茶葉半紅半綠。此種茶原料要求嚴格,希望茶菁能「有著蝝」。粗番庄現在已不復生產,但半頭青在新竹北埔內銷市場仍見製造流通。品質優良的半頭青與番庄因為發酵度高,所以香氣往往瀰漫一股蜜香。

兼具烏龍與紅茶製程的紅烏龍

近幾年在台東縣魯野茶區新興的「紅烏龍」,有別過去紅烏龍是指番庄烏龍的代名詞,是一種製作方式與番庄截然不同的茶類。紅烏龍由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研究發表,是適合台東氣候的茶葉製造方式。

台東鹿野茶區緯度低,平均氣溫比中部山區高,早春與晚冬季節製作的包種茶類品質相當優異;夏秋季因為高溫、長日照的氣候特性,茶菁原料含有大量具苦澀味的多元分類,製作烏龍茶類品質不佳,價格也不好。氣候怡人的台東,茶樹生長旺盛,一年若只採收早春和晚冬茶,夏秋季留養不採收,一則茶農收益不佳,二來從事採茶的勞動人口工作機會減少,因此,若能採收此時節的茶菁製成紅烏龍,對茶農來說是一大利基。

台東地區的紅烏龍,因為兼具烏龍茶與紅茶的部分製造流程而獨樹一格。此種烏龍茶菁成熟度可以採收已形成駐芽的開面葉,也可以採收帶芽嫩葉。為了讓紅烏龍達到理想的發酵程度,初期萎凋工作必須徹底執行,夏季高溫的氣候正好有助於茶菁的萎凋失水。萎凋過程類似包種茶與烏龍茶的製造,在反覆的靜置與攪拌交替中,讓茶菁的水分散失,內含物質轉化。而最終回的攪拌則力道重,靜置時間也長,如同烏龍茶的大浪與靜置發酵。接著將茶菁已紅茶加工方式進行揉捻,做徹底的破壞,揉捻後的茶菁繼續靜置發酵,待菁味退去後進行乾燥,毛茶就此完成。

製作良好的紅烏龍,有著滋味甘醇、刺激性低的濃厚茶湯,能表現出熟花香、熟果香、蜜香等香氣。原本應苦澀的茶菁原料,透過製茶人用心的對待,以柔和的橙紅色茶湯回應他們的付出。

不管事過去用來代替番庄所指的紅烏龍,還是現今台東新研發的紅烏龍,雖然製造方式不同,精神內涵其實相符,考驗的都是製茶人的耐心與技藝。只要愛茶人將飲茶的焦點著重在茶湯的滋味與香氣,而非茶湯的色澤、茶乾的外型與葉底的色澤,相信在新舊世代的兩種紅烏龍茶湯中都能獲得滿足。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