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地區日夜溫差大,茶菁的內含物質豐厚
若不過度嫩採,萎凋足夠,進行適度的輕發酵
香氣滋味的確令人神往。
一九八〇年代左右,台灣茶的市場由外銷轉向內需,並乘著經濟起飛的機會大幅興起。在這二十多年間,台灣茶產區不斷擴張,早年海拔四至八百多公尺的南投松柏嶺、凍頂茶區就已是全台最高,在現今逐漸往高海拔挺進的結果,台灣的茶產區已高至二千五百公尺。這些高山茶區在嘉義縣有梅山、阿里山茶區;南投縣有竹山杉林溪茶區,水里、信義的玉山茶區,仁愛鄉的霧社、廬山、翠峰、翠巒、清境農場、華岡;以及台中縣和平鄉的新舊佳陽、武陵農場、福壽山農場、天府農場等大梨山茶區;還有宜蘭大同鄉南山茶區、北橫拉拉山茶區、台東太麻里、金峰茶區等等。雖然海拔各自不同,但大致都在一千至二千五百公尺這個範圍。
內需市場迅速擴張,讓台灣茶市場掀起一股熱潮,吸引不少目光炯炯,但缺乏專業素養的人投入賣茶的行列,坊間的茶行、茶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可惜這些新投入市場的人往往不具評茶能力,只懂得標榜產地與海拔高度,並過度強調茶葉外型是否緊結,比起前輩以質論價的紮實作風實在天差地遠。但是劣幣驅逐良幣,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之下,高山茶的採製過程與品質持續劣化,導致現今高山茶產、銷、消費者三輸,著實是令人擔憂的景況。
超量進菁的高山製茶廠
高山農業(包括茶業)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多年來已經讓台灣付出包括人命在内,極高的代價。高山茶園的土地大多是山地保留地、國有林班地,只有極少數是私有地。山地保留地是原住民耕作地,茶園私訂契約,其實並不合法,一旦發生糾粉,承租者是只能抱頭吃悶虧。至於國有林班地則屬造林地,理應用於造林涵養大地,可歎政府無能,多年來放任民眾濫墾濫伐,違規種茶、水果和蔬菜,讓國有林地一再受創。
海拔高度的確提高了蔬果和茶葉的品質。高山茶菁的内含物質豐厚,如果得到天時地利之助,師傅又能「照起工」製作,那麼高山茶的香氣滋味的確令人神往。只不過天下事總是有一好無二好。
高山地區地形的起伏度大,不利製茶廠的選址、整地和建置。以單日毛茶產出量約二百公斤的中小型製茶廠來說,除了必要的產製設備之外,還要添加積層式萎凋架(層架),及恆溫空調設備等等,投入的資金動輒高達新台幣仟萬以上。由於投資大回收難,單一茶農難以負擔,使得高山茶區的製茶廠嚴重不足,特別在大梨山茶區更加明顯。製茶廠不足的結果就是茶廠超量進菁,嚴重壓縮日光萎凋等工序所需的時間,影響茶葉的品質。
高山茶區的春茶產期是從四月底至五、六月間,此時正是梅雨季節,天氣不穩定,採製難度偏高,冒雨採收幾乎是常態。但半發酵的烏龍茶最重日光萎凋,必需在陽光普照的好天氣採菁曬菁,才能做出香氣、滋味俱佳的好茶,冒雨採收的「落雨菜」,只能做出菁臭味的劣品。
新入行者眾的高山茶農
除了地形和天候的客觀因素之外,業者的特質,也是高山茶問題的癥結所在。
大部分的高山茶區,經營者幾乎都是外地人。除了少數的機會主義者之外,絕大部分人進入茶業之前多半是種植水果、蔬菜。原先他們向林務局、原住民租地,或向原住民購買耕作權,在這些土地上栽培溫帶水果樹或反季節高冷蔬菜。後來由於果菜價格不及茶葉穩定,而且茶葉市場暢旺,改行種茶者愈來愈多。
傳統茶園管理的方式,是從春茶開始採收,當節氣來到白露,秋茶採收完成,一年的茶季就此結束。開春時,茶農會將茶樹下方的土翻挖到茶壠中,在茶壠上種植蕃薯、芋頭或薑這類的短期雜糧作物,待雜作採收後再將茶壠中的土覆蓋回茶樹下方。這樣的農耕方式具有中耕的效果,藉由翻犁土層破壞上層表土根系,以促進茶樹根系往更深層土壤發展,有助於茶樹抗寒抗旱,生命力更加旺盛。
但現在的茶園管理方式,茶壠已經不種植其他作物,減少了翻犁的機會。茶農習慣施用大量的有機質肥料在茶園表土,尤其是未腐熟的植物粕類,像是花生、黃豆。這樣的耕作方式使茶樹產生惰性,營養根聚集於表層土壤,一旦面臨環境逆境像是乾旱、豪雨、高溫或寒害,表層根系就會受損,影響營養吸收,導致茶菁的質與量下降。
但不明究裡的茶園經營者,已經習慣重肥重藥的耕作方式,又因為投入龐大資金,擴張規模,勢必得追求產量極大化。但他們不懂茶樹的生理及生態,又缺乏專業知識,長年這般管理茶園,終究導致或隱或顯的惡果。
高山嫩採的濫觴
首先是人力資源不足造成的影響。一九八〇年代台灣茶葉内需市場起飛的同時,台灣農村人力也大量外移。在栽培面積擴張、投產茶園倍增的情形下,採茶工人、製茶師傅和揀枝的人工都極端缺乏。
傳統的烏龍茶應採摘成熟度高,中、大開面的茶菁,製成毛茶之後還要揀枝,以提高外形的美觀度與良品率。但是揀枝人力愈來愈少,排班揀枝曠日廢時,導致成本增加、影響成茶新鮮度並延誤上市先機。於是,瑞里地區就有茶農開始採摘成熟度不足的嫩葉,嫩葉在做型(團揉)時,較易形成緊結美觀的外型,可省去揀枝的工序,嫩採的習性便開始出現。
接著在八〇至九〇年代間,有梅山茶區碧湖村的茶農陳先生,將原先每年四次的春茶、夏茶、二次夏茶(大小暑)、秋茶採收季節,改變為提早採收夏茶,因而增加了十一月中下旬的一期冬茶。提早採收的夏茶,多為成熟度偏低的嫩葉,拿來做成外形緊實小巧的「珠仔茶」,以區隔市場,有利茶價的穩定。十一月中下旬採收的冬茶,「冷氣」較重,低溫生長的茶本質上就較不苦澀,因而價格較好,也吸引當地茶農爭相仿效,這可說是高山茶嫩採的濫觴。
經濟規模大的高山茶園,為求便於管理,多栽種單一品種,每每五至二十甲的茶園都是青心烏龍。過度集中的品種導致適摘期僅七至十天左右,產期集中,加上高山區的天氣不穩定,以及採製工人和師傅不足,茶農被迫提早採收成熟度偏低的茶菁,亦是助長了嫩採現象的背景因素。
對嫩採風氣推波助瀾的比賽茶
比賽茶的「風氣不良」,也是造成嫩採難以推諉的原因。比賽茶的推廣,曾經對台灣茶的內需市場成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由於有利可圖,在一九八〇年代後期,各地農會、合作社,爭相舉辦比賽茶活動,造成場次浮濫;更因為評審專業素養不足,只知講究外形緊結,鑄成錯誤的評茶標準。茶農投其所好,嫩採茶遂蔚然成風。
茶芽是茶樹的營養器官也是生長點,採收茶菁(特別是嫩採),對茶樹來講是一種傷害。茶樹的新梢芽葉成熟到一定的葉面積才能進行光合作用,茶樹每一輪生長序有五至六片新葉,茶農採收二至三片之後,為了下一產季能冒出更多新芽且萌芽時間一致,錯誤地將頂部留下的幾片新葉剪掉,以致於光合作用能力不足,無法蓄積養分回饋根部。如此一來,只好大量施肥或進行催芽,使萌發芽數增多。但芽數增多,養分需求也更多,此時根部施肥往往緩不濟急,於是茶農為求產量不擇手段,下重手使用生長激素(荷爾蒙),就這麼一環扣一環,形成了目前高山茶區普遍的茶園管理模式。
但是嫩採的結果,原先只要四斤上下的茶菁就可製成一斤毛茶,如今卻要到六斤,甚至到七斤。經過多年的採摘管理方式下,發現茶樹會因此急速衰敗,必需提早更新。嫩採行徑對茶樹的生理、生態平衡都不利,茶農長期以來是否能獲利,也非常令人懷疑。
高山茶區的地理和天候條件不盡有利,加上人力調度困難,嫩採的茶菁在後段的製茶過程,命運會更加坎坷。由於天氣不穩,冒雨採收,和日光萎凋不足是常有的事。隨後又為了配合製茶師傅的排班,在產季最盛時,茶廠普遍超量進菁,趕工壓縮每個製程所需的時間,造成萎凋與發酵不足的嚴重現象。終於使得高山茶不像烏龍茶,呈現綠茶化的趨勢。
綠茶化的烏龍茶,品質低落、香氣不揚、滋味淡薄、苦澀味強。但是在缺
乏專業素養的評審護航之下,又有外行的茶商、茶坊推波助瀾,使得市場上高山茶索價不菲。因為無專業素養能夠分辨品質,好壞隨人說,使得坊間有三斤一千的高山茶,甚至還有三斤二千多再送二斤的梨山茶。種種怪現象讓人不禁對高山茶的製程和成本結構好奇,這樣的市場價格是否真的合理嗎?
真有三斤一千元的高山茶嗎?
高山茶業經營者,土地來源有三類:租用山地保留地、承租國有林班地、買斷山地保留地耕作權。茶作和製茶類型也分三類:僅有茶園、有茶園及廠房、沒有茶園廠房,僅購買茶菁租用廠房加工製造。這些外來的業者中有純投資者,將茶園管理、採收製造全部委託他人;也有自行管理茶園,再外聘採收工與製茶師,並租用他人的製茶廠的。總之,高山茶採收與製造的人工,都必需從外地高薪禮聘而來。
採收人員工作型態一般分成兩類:
- 住工寮:由製茶廠提供食宿。茶季開始時由工頭接上山,住在茶廠提供的工寮。每天從早上五、六點開始採茶,一直到日落西山結束。每人每天約可獲得二千至五千元不等的工資。
- 當天往返:每天由工頭專車接送,約清晨四、五點出發,車程動輒兩、三小時,採到傍晚五、六點下工。採茶工由工頭組織,車輛是小巴或加裝木條椅的貨車,工頭按人頭抽取車資。由於採茶工人數有限,所以茶園主人必須奉承工頭(常兼任司機)。此外,各茶園都已預先排定採摘次序,如果下雨延後,可能一延就是一週或十天,到時茶菁已經老化,逼得不得不冒雨採收,這是茶農的最痛。當天往返的採茶工每天結算工資,按採收重量核算,茶園主人必須以現金支付。
製茶師也分為兩類:
- 茶園主人本身為製茶師。負責做菁、炒菁。團揉做型則外聘人員操作。作型費用按毛茶數量計價,量少時以工計價。
- 由製茶班底承包製茶。這種組合通常有一名領班,率領班底到各茶園茶廠做茶。依做菁、炒菁、團揉分工,工資按毛茶數量計價,由領班分配。
高山茶的生產成本,可分前期開墾栽植,及後期產製兩階段來分析。
- 前期開墾栽植(費用以每甲估算,以下同):整地開墾費用,包括茶苗、栽植,約六十至七十萬;貯水、噴灌設施約五十萬;前三年原則不採製,每年管理費用(含除草、施肥、用藥)約一百萬。所以,在茶樹開始收成之前,投入費用約四百萬。
- 後期產製(採製費用依地區而有不同):採收費用約每公斤五十至七十元,目前偏嫩採,約五至六斤茶菁製一斤毛茶。加上人員的食宿、保險,每斤毛茶的採收成本在二百五十至三百元之間。製作費用也因地區而不同,毛茶每斤製造成本約落在二百五十至三百元間。若茶農本身沒製茶廠,則需另加廠租(水電、瓦斯)每斤毛茶一百元,所以每斤高山茶的採製成本最起碼要花六百至七百元。以上,還不包含茶園管理及地租的費用。
以一甲地茶園來說,春茶可收六百至一千斤,但最少得準備六十至七十萬現金,支付採製人員的薪資與額外的廠租。對一個農業生產者而言,這無疑是一項十分沉重的負擔。
高山各地的採製成本雖然各有不同(見表1),但市面喊價三斤一千元的高山
茶,從這個成本分析來看,是絕無可能的。
台灣各地每台斤毛茶於生產及製造過程中所需費用參考表(新台幣元/台斤)
產區 | 土地
成本 (租金) |
管理
成本 |
採茶
工資 |
做菁
工資 |
炒菁
工資 |
做型
(團揉) 工資 |
茶廠
租金 |
雜項
開銷 |
生產
總成本 |
梅山、
阿里山 |
100 | 200 | 200 | 50~
75 |
15 | 65~
85 |
80 | 40~
50 |
850 |
250~300 | |||||||||
松柏嶺
(機採) |
30 | 100 | 20
(含運送) |
120
(含撿枝) |
/ | 270 | |||
松柏嶺
(手採) |
30 | 100 | 170 | 150 | 10 | 460 | |||
木柵 | 30 | 200 | 300 | 270 | 10 | 810 | |||
凍頂 | 30 | 150 | 200 | 200 | 10 | 590 | |||
坪林、
宜蘭 |
30 | 150 | 250 | 150 | 10 | 590 | |||
桃竹苗
(白毫 烏龍) |
500~
1000 (原料 成本) |
600~
1200 |
300 | 50 | 1500~
2500 |
||||
桃竹苗
(烏龍) |
30 | 100 | 20 | 60 | 10 | 220 | |||
花東 | 30 | 150 | 150 | 250 | 45 | 625 | |||
杉林溪 | 100 | 200 | 200 | 300 | 50 | 850 | |||
梨山 | 150 | 200~
300 |
250~
300 |
150 | 120 | 120 | 60 | 1200 |
從以上種種線索可知,茶業的產銷鏈,確實許多環節都出了問題。茶農對茶樹生理及生態缺乏正確認知;採茶工對茶菁成熟度缺乏正確判斷;製茶師偷工壓縮製程;新進茶商沒有專業素養能力;比賽茶的評審多為濫竽充數的「半桶師」;加上消費者的人云亦云,造成目前茶農、茶商、和消費者三輸的局面。為今之計,主管的農政單位,茶改場,甚至茶商公會的袞袞諸公應該出面好好整頓一下了。
《台灣烏龍茶第一堂課》
《烏龍茶的世界》
陳煥堂老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