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的定價──高海拔不代表高品質

台灣茶葉的市場價格高低,最主要是取決於產地

海拔愈高,價格愈高,其次是看季節和品種

最後才看品質。但養成判斷品質的實力

以品質來決定茶價是否合理,才有可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好茶。

 

大部分人買茶時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同樣是梨山高山茶,有的喊價一斤近兩萬,有的卻三斤二千,茶葉的價格究竟是怎麼定的?該怎麼定才合理,這中間有什麼巧妙?

目前台灣茶的市場價格主要取決於五個因素:

  1. 產地
  2. 季節
  3. 品種
  4. 品質
  5. 其他特殊原因

 

同海拔齊頭式平等的不合理定價法

1.產地:

以海拔高度為產地價格主要依據。產地價格第一高的是大梨山地區,其中最高的為大禹嶺與福壽山農場,其次是兩千公尺以上,沿台八線標高為105K的梨山地區,再來是一千六百公尺左右的翠峰、翠巒、紅香、霧社(清境農場、東眼山、大同山、廬山)、杉林溪。產地價格再往後推的是一千六至一千公尺的梅山、阿里山、塔塔加、信義神木村、拉拉山;一千至八百公尺的古坑、竹山、凍頂。再往下是名間茶區(坪林的海拔也差不多位於此範圍),更低則是桃竹苗茶區。這些茶區以產地為其主要計價依據,其餘如品質等條件,對茶價只有微幅的影響。由此,可以說同一產區,茶價往往是「齊頭式平等」,漠視、抹滅了品質優劣應有的價格差額。

2.季節:

春冬價格為一年最高的,其中冬茶又因產量較少,且至來年春茶有空窗期,在價格上比春茶略高。夏、秋茶為春茶價格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左右,愈接近春冬,茶價愈高。暑茶甚至只有春茶的半價。初秋茶價格低,晚秋價格漸漲,接近春冬茶價。

海拔一千六百尺以上的地區,沒有一般所謂的冬茶。以大梨山地區來說,因海拔較高,第一次採收已在五月中至六月,第二次則在九月底至十月中。若按時令,並不是真正的春冬茶,但茶農習慣稱每年第一次採收的茶為春茶,最後一次為冬茶。

坪林、石碇的文山茶區,春茶在四月中採收,最後一次則在十月底採收完畢,嚴格說來,應屬於秋茶,但茶農依然習慣稱為冬茶,木柵茶區亦是如此。

3.品種:

台灣人對茶樹品種有明顯的好惡。在木柵茶區,正欉鐵觀音為最具商品價值的品種。其他品種製成的鐵觀音,即使品質再好,也僅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價格。文山包種茶區,以青心烏龍獨占鼇頭,商品價值最高,甚至有除種仔(青心烏龍)以外不是茶的偏見。全台其他茶區,也以青心烏龍為最主要指標,其他品種一般只能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價格(同一產季)。

高山地區海拔一千六百公尺以上的地區,除青心烏龍以外,幾乎沒有其他品種栽植。只有福壽山農場還有少量的武夷、奇蘭,武陵農場有少量金萱,其餘絕大部分則是青心烏龍。杉林溪幾乎全屬青心烏龍的天下。阿里山茶區以青心烏龍為主,不過包含了些許的金萱、翠玉。

4.品質:

台灣茶葉目前的市場交易情況,對品質的要求漸已退居末位。主要是因為近年來茶葉的採製觀念以嫩採為主流,這種茶菁原料先天内含物質不足,成品香氣滋味既薄且弱,於是,只能以外型、湯色、產地、品種等最表面的條件來決定價格。而一般人、茶商對茶葉品質了解不深,更缺乏茶知識相關的全方面素養,也僅能從茶緊結、保綠程度等枝微末節的地方,隔靴搔癢地判斷茶葉品質優劣。

5.其他:

白毫烏龍與紅茶有別於一般條型或半球型包種茶以春冬茶取勝,獨獨此兩種發酵程度較高的茶類特重夏茶。特别是白毫烏龍,例外地特重外觀,且外觀也與茶湯品質緊密相關,以白毫顯露、五色斑斕,價格為上。

 

重製作品質更勝海拔高度的坪林茶區

以上五個因素是茶葉定價的主要判斷依據,然而也有例外的茶區,那就是文山包種茶區。在當地,對茶價也有品種歧視,以青心烏龍居首;但坪林地區的茶商對同一產季、同一品種的茶,會進一步以品質而非海拔高低論斷價錢。坪林茶區海拔在二百到八百公尺之間,差異不小,在一般的茶區,光從不同的海拔差異就會先為茶價定下不同的起點,但在坪林,八百公尺的劣茶會比二百公尺的好茶便宜。全台僅有此地區會對相同品種、產季的茶葉著重品質更甚於海拔高度。因此,坪林茶農對於製茶工藝格外用心,甚至將每天不同時段採製的茶分別販售。坪林此種議價方式實在值得其它茶區參考。

高海拔茶區的齊頭式計價,不區分不同的採製時段及不同的天候,茶價都很接近,導致茶農在技術上不求精進,只要將茶菁製成毛茶便能賣得高價,這實在是台灣茶業退步的主要原因。反觀低海拔茶區,無論茶農再怎麼用心做出香甜甘滑的絕品好茶,卻總被海拔的魔咒罩頂,始終賣不到好價錢,於是茶農自暴白棄,以量來拼經濟;俗諺說人往高處爬,如何會到放任品質往低處流的地步,真是值得茶農深思反省的部分。

台灣茶業如果希望能更加進步,不論海拔高低,各茶區都應該向坪林學習,漸漸發展以品質為計價最主要依據的標準,如此茶農將更用心製茶,消費者也可以按價格買到品質相對應的茶,這才是促使台灣茶更上一層樓的根本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