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採才會有好茶?──認識採收方式、成本與品質關係

茶葉採摘最重要的是採摘時段

「午時菜」和「二午葉」採摘的茶菁含水量少

品質最高。機採茶較人工採茶容易控制採摘時段

所以機採茶的品質不見得比手採茶差。

 

走入茶行、漫步茶區,是不是經常看到「採茶、揉茶,全手工少量頂級」或「極品手採茶」這樣的廣告詞呢?但好茶一定是手採嗎?還是手採就一定是好茶呢?機採茶的品質就一定不如手採嗎?

其實手採茶與機採茶各有優缺點,也有各自的歷史淵源。

早期農村勞動人口充足,所有的茶葉都以人工手採。在以外銷為導向的桃竹苗茶區,1970年代開始實行機器採收作業。到了1980年代,在以內銷為導向的名間茶區,隨著工商業的繁榮,農村人工外移,或轉為家庭式代工工廠,人力資源逐漸無法負荷茶葉收成的四度,於是改以機器採收來解決人工缺乏的棘手問題。在名間茶區還是以人工採摘的年代,所製成的茶葉若品質優良,常常被冠上凍頂烏龍茶的商標販售,品質甚至不輸凍頂茶。但當名間茶區開始以機器採收取代人工採收後,雖解決了缺工的問題,但因為配套措施的不足,反而造成名間茶的茶價一落千丈。

 

品質日漸進步的機採茶

茶芽的生長位置不同,人工手採可用肉眼判斷,採下適當的茶菁進行加工,採到老葉或破碎葉片的比例較少;機器採收的茶芽,或長或短,茶菁成熟度的不一較手採茶菁的比例高。早期的茶樹,在沒有經過適當修剪樹型的狀況下以機器採收,採出來的原料當然參差不齊,品質不佳。後來隨著耕作技術與採收技術進步,並且透過機械篩選與撿枝,機採茶的品質大幅提升。在名間茶區,機採茶品質超過手採茶者比比皆是。如今在坪林茶區,約有80%產量是以機器採收,機採茶的品質不僅超越手採茶,連同機採查再批發及零售市場上的價格也勝過手採茶,從這個結果來看,機採茶的品質也是能得到應證的了。

台灣茶區目前兼行手採與機採的茶區為名間鄉,以生產一台斤毛茶所需負擔的採茶成本來看,手採茶為每台斤170元,機採茶為每台斤35元(包含篩選與撿枝)。台灣其他的手採茶區,依地區的不同,每生產一台斤毛茶所負擔的採茶成本為200至300元不等。倘若在農業勞動力充足的情形下,手採茶的工作可以創造出許多就業機會,溫飽許多家庭。一個技術熟練的採茶工,從早上七點工作到下午三點,最多可賺進三、四千元的收入。乍看之下這樣的收入十分優渥,但背後卻包含相當多的辛酸,與高山翻車的風險。且現在農村勞動力普遍不足,每到了茶葉盛產的時期,採茶工人往往無法配合在採茶的最佳時段採茶;在半發酵茶的製造工序裡,茶葉的採摘時段會影響成品的「高級頻率」,無法在最佳時段採茶,自然會影響茶葉製成後的品質了。

 

「午時菜」與「二午菜」

根據茶樹蒸散作用的特性,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左右所採摘的鮮葉,是一天中茶菁含水量最低的時段。茶農所稱的「午時菜」指的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所採至摘的鮮葉原料;「二午菜」則是指「午時候第二次集菁」的鮮葉原料,以目前茶農集菁的管理方式來看,約為下午一點至三點。不論是「午時菜」或「二午菜」,含水量都相對較低,容易製造高級品。當「午時菜」集菁後運送至工廠進行日光萎凋,此時日照仍較強烈,因為萎凋工序須小心謹慎,否則茶菁容易萎凋過度;「二午菜」的曬菁時段,太陽輻射較為緩和,在操作上便有別於「午時菜」,且易於掌握。高山到了下午常常起霧,因此三點進廠的茶菁,時常因為天公不作美而萎凋不足。

鮮葉離開樹體後,失去土壤的水分供應,鮮葉水分的變化便由日輻射強度、氣溫、相對濕度、風速等因子主導。日光萎凋又稱「曬菁」,茶區裡有句話說「看菁曬菁、看天曬菁」,那是因為不同的茶樹品種、茶葉成熟度、氣候條件,均有相應的曬菁方式。在相對濕度大、雲層厚、氣溫低、無風的條件下,葉片蒸散作用不旺盛,難以達到適當的萎凋程度,如何克服不佳的天候製茶,便考驗著製茶人的智慧與耐心。在茶區採茶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想要挑選鮮葉含水量較低的時段,同時以人工手採的方式採茶,在實務操作上的難度很高;在露水未乾或雨天採茶,在高山茶區早已見怪不怪。

在台灣除了名間機採茶區外,其他茶區幾乎都仰賴人工採茶,加上中高海拔茶區幾乎只栽培青心烏龍此單一品種,在氣溫的主導下,導致產地條件相似的地區春芽萌發與採收的時間重疊。加上春季產量為一年中最多的時節,在氣候不穩定(多雨)、採茶工數量不足的情況下,春季採摘成熟度往往不足,工廠超量進菁,導致茶湯篇苦澀,香氣也不高揚。

機採茶每小時可採收的茶菁數量,至少可抵一百位經驗豐富的採茶人力。因為速度快,可選擇在最佳的時段採茶,製成高級品的機率就大增。如果使用機採,在產季的高峰期,因為採茶工人的調度受氣候影響的情形,如:緊縮、錯過或提早製造半發酵茶要求的合適成熟度等狀況,也會大幅減少。另可避免在天候狀況不佳的情況下製茶,大幅提升製茶品質,以增加茶農的收入。

茶產業結構嚴重扭曲,仰賴大量勞力的採茶工作供需失衡,是導致茶葉品質不升反降的因素之一。「強摘的果實不甜」,這句話正足以說明當今台灣的茶葉。人工手採的傳統在新的時代、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需要輔以面臨人力不足的替代方案──機器採收,才是正本清源的方式。因應機採趨勢的必然,也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去研發改良設備,這對台灣的茶產業才是一個正面的發展助力,消費者也才能喝到更加物美價廉的好茶。